家长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观察报告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徐贝林

武汉东湖学院 邮编:430212

摘要

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情绪教育。为了了解家长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具体策略,笔者采用事件抽样法在小区广场、游乐园、亲子乐园等多地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多数家长倾向于以支持性行为来应对儿童的消极情绪,而支持性行为往往能有效帮助儿童调整情绪。此外,相比祖辈,父母们更愿意选择支持性反应来回应儿童。


关键词

幼儿;消极情绪;应对方式

正文


一、问题提出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在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儿童的内在心理健康,培养他们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韧性。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相关部分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等各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应当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儿童在集体生活中能够情绪稳定、愉快”。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个人情绪息息相关,如何处理个人的消极情绪及控制个人情绪也是儿童和家长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情绪分为正负两极,负极便是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人类对于面对困境时的适应反应,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适时有消极情绪是正常反应,家长应当学会宽容和接纳[]。儿童产生消极情绪往往与其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有关,如果儿童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理解、儿童情绪反应和儿童社会能力均有影响[]。父母在幼儿情绪调节社会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在儿童生长早期,情绪的调节都有着家长的参与,家长对儿童消极情绪的不同反应会影响消极状态后儿童采取的情绪调节策略[]但菲认为,当儿童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父母对其采取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教育,这对于儿童来说是最直接的社会化情绪调节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忽视儿童的消极情绪,使得幼儿内心郁闷,消极情绪无处安放。那么除了忽视之外,在儿童出现消极情绪时,父母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回应?以及这些回应在当时的情景下是否有效安抚了儿童?因此,本文将以家长和孩子为观察对象,了解孩子消极情绪的发生和家长的回应方式。

二、观察对象、主题及工具

本文使用事件抽样法,观察孩子消极情绪的发生及家长对于孩子消极情绪的应对,即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观察对象

本文主要以2-6岁幼儿及其家长作为观察对象,家长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主要照料者。

由于幼儿园中不容易观察到父母与儿童之间相处的点滴细节,且暑期无法进入幼儿园进行观察,因此观察地点分别选在广场、滑滑梯乐园、亲子活动场所以及商店摇摇车区域等多个场所。观察时间选在晚饭后的傍晚七点钟,每天一个半小时,对现场小朋友及其家长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连续观察10天,最终收集到114个数据,其中男性幼儿54人,女性幼儿60人。

(二)观察主题

    本文主要以幼儿消极情绪以及家长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为观察主题,了解幼儿在消极情绪状态时,家长会采取何种反应来应对,以及这些反应是否能有效缓解幼儿的不良情绪,并从中发现问题,为家长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观察工具

    本文所用的观察表主要包括幼儿消极情绪类型和家长的反应类型两个大部分。

1. 幼儿消极情绪类型

本次观察表格中的消极情绪主要包括八种:生气、紧张、伤心、害怕、沮丧、嫉妒、着急、心烦。

2. 家长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类型

根据Fabes Eisenberg等人在对父母应对幼儿消极情绪反应的研究,将家长的反应类型总共分为六种:鼓励表达、情感关注、问题关注、忧伤反应、惩罚反应和忽略反应;其中鼓励表达、情感关注、问题关注属于支持性反应,而忧伤反应、惩罚反应和忽略反应属于非支持性反应[]。具体操作定义见表1

1 家长反应类型操作性定义

维度

操作性定义

举例

 

支持性

鼓励表达

家长鼓励幼儿表达消极情绪或肯定幼儿消极情绪状态的程度

例如“鼓励我的孩子谈谈他/她的焦虑感受”“告诉我的孩子他有时会焦虑,这是正常现象”

情感关注

家长运用一定的策略让幼儿感觉好受点,主要是指父母对幼儿的安慰

例如“安慰我的孩子,试图让他/她感觉好点”;或者是转移儿童注意力

问题关注

家长帮助或鼓励幼儿解决引起消极情绪的问题或困难

例如“当孩子因自行车坏了而焦虑时,帮助我的孩子想办法修理自行车”

        非支持性        

忧伤反应

当幼儿表现出消极情绪时家长自身感到烦恼和不安,因孩子的消极情绪而感受到忧虑

例如“因为我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我感到不高兴和不舒服”

惩罚反应

家长用惩罚来减少幼儿的消极情绪或降低处理幼儿消极情绪的需要

例如“告诉我的孩子如果他/她哭闹的话,就马上回到他/她自己的房间去”

忽略反应

家长忽略情绪情境的严重性,或忽视幼儿消极情绪的程度

例如“告诉我的孩子他/她是反应过度了”,或是不理会孩子的情绪

3. 家长应对儿童消极情绪观察表

编号

性别

年龄

消极情绪类型

反应类型

反应结果

E1生气

E2紧张

E3伤心

E4害怕

E5沮丧

E6嫉妒

E7着急

E8心烦

支持性反应

非支持性反应

有效

无效

A.鼓励表达

B.情感关注

C.问题关注

D.忧伤反应

E.惩罚反应

F.忽略反应

1



















2



















3



















4



















...



















三、 观察结果

(一)家长的支持性反应多于非支持性反应

根据十天的观察和整理数据,我们发现,在114个数据中,家长给予支持性反应共65次,非支持性反应共49次。家长普遍认为儿童的消极体验是不好的,所以试图通过支持性反应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从总体来看,更多的家长选择了以支持性反应来应对幼儿的消极情绪,表示更多的家长愿意接纳和宽容幼儿的消极情绪;也从侧面看出,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疏导)的重要性,他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2

反应类型

次数

百分比

支持性反应

61

53.5%

非支持性反应

53

46.5%

总计

114


3                              

性别

人数

支持性反应(次)

非支持性反应(次)

54

28

26

60

33

27

总计

114

61

53

 

 

 

 

(二)家长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在性别上不存在过大差别

根据表3数据,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其家长采用支持性的反应模式次数均超过半数,即其支持性反应均多于非支持性反应。虽然女孩家长选择的支持性反应比例更大,但家长的反应态度在男孩和女孩之间并不存在过大差别。更多的家长不再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男孩的焦虑和脆弱情绪也同样给予关注和支持。在过去,更多的家长抱持着“男孩子要坚强,不应该像小女孩一样哭哭啼啼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爱哭的男孩没出息”等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说法,这些说法会无形中给男孩子带来成长中的压力,从而羞于在他人面前展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家长对幼儿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对幼儿表达某些情绪的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一)家长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消极情绪的差别

    家长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面前所选择的反应方式不同。在2-3岁年龄阶段中,家长更多的选择了支持性反应方式;而从4岁开始,家长的非支持性反应逐渐增多。这也许是因为年龄越小,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呵护相对更细致。

4

年龄

人数

支持性反应

百分比

非支持性反应

百分比

2

7

5

71.4%

2

28.6%

3

22

15

68.2%

7

31.8%

4

29

12

41.4%

17

58.6%

5

29

16

55.2%

13

44.9%

6

27

13

48.1%

14

51.9%

5    

年龄

鼓励表达

情绪关注

问题关注

忧伤反应

惩罚反应

忽略反应

2

0

4

1

0

0

2

3

2

8

5

2

2

3

4

4

3

5

8

5

4

5

2

9

5

4

5

4

6

2

6

5

2

7

5

总计

10

30

21

16

19

18

在所有年龄段中,家长使用“情绪关注”这一反应模式的次数是最多的,家长使用“问题关注”反应模式的次数仅次于“情绪关注”,多达21次;其中“鼓励情绪表达”这一反应模式出现最少,说明许多家长尚未意识到情绪表达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鼓励孩子表达个人情绪有利于其增强情绪感知能力,让孩子更少地陷入孤独感、抑郁情绪之中。家长引导幼儿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认识消极情绪的起因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有机会学习、理解和接纳自身的情绪体验,也能从个人体验中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从而了解当下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否成功。德纳姆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使用更频繁、更复杂的情绪言语,其子女在调节消极情绪上表现会更好[]。逐渐地,幼儿学会接纳个人消极情绪,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在非支持性反应方式中,“惩罚反应”出现最多,多集中于3-6岁幼儿,其次是“忽略反应”,说明在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采用的反应方式也不同。

相对于年长幼儿,家长对年幼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更倾向于积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幼儿的各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也优于年幼幼儿;而年幼幼儿年纪尚幼,各方面能力较弱,因此家长对年幼幼儿的积极性反应相对更多。

(二)支持性反应比非支持性反应更能缓解幼儿的消极情绪

根据观察结果来看,在家长采用支持性反应方式并使用适宜的语言和行动时,幼儿的消极情绪多能得到有效缓解,再情绪平和地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例如在滑滑梯游戏器材旁,有一个小女孩身形和年龄都很小,她特别想要玩高滑滑梯,但是因为滑梯有点高一直很犹豫。妈妈在旁鼓励她,说:“我相信你可以。”在女孩第一次第二次滑滑梯时,妈妈会握住女孩的双手,在滑梯旁保护她。在妈妈的鼓励下,女孩能自己安全地从滑梯上滑下,原先的消极状态结束,并从新体验中获得了满足。当部分家长采取非支持性反应时,例如“忽略”或是“惩罚”,家长能获得暂时安宁,但孩子的消极情绪仍压抑于内,会通过肢体语言或者是表情进行发泄。例如:一个男孩子在哭闹时,他的奶奶说:“你不要再哭了,哭什么哭?再哭就回家,你也不要在下面玩了。”男孩停止了哭闹,但表情仍充满忧愁,在奶奶身边踢了好一会椅子脚才慢慢走开到游戏器材前继续玩耍,他的消极情绪状态在奶奶出现“惩罚反应”后持续了十几分钟。

(五)父母比祖辈更愿意采取支持性反应

在所有家长中,祖辈占据相当比例。总体来看,母亲和奶奶占绝大多数,父亲与孩子一起出现的情况很少,但仅有的几位父亲他们在应对儿童消极情绪时也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手段,能够以理性耐心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交流。相比之下,父亲和母亲双方都比祖辈更愿意采取支持性反应来回应儿童的消极情绪。祖辈中多是由奶奶外婆来看护,由于祖辈们承担了较多家庭事务,在应对儿童的消极情绪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多是采用“忽略反应”和“惩罚反应”,企图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结束孩子的哭闹或淘气行为。

四、 总结与建议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情绪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弯下腰耐心与幼儿沟通,安抚他们的消极情绪。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陪伴儿童玩耍沟通的仍然是母亲和奶奶外婆占大多数,陪伴儿童的父亲数量很少,且还有个别父亲在旁边玩手机,亲子间缺乏有效互动。

1. 家长要正确看待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

    生养孩子并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孩子不是工具,既要优生也要优育。家长应当多点耐心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以恰当方式和孩子相处。在与孩子沟通时,给予孩子基本的尊重,用心倾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育儿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科学的一套育儿模式。

2. 家长应多关注和了解情绪教育,学会科学的情绪教育方法

    情绪千变万化,孩子的情绪有时更是难以理解,但是只要家长努力,也能找到儿童情绪发展的变化规律。同时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情绪教育,使得孩子学会理解、接纳和适当调节个人消极情绪,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 父亲应当学会承担起亲子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家庭是所有家庭成员的组合,育儿的责任也应当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尤其是父亲和母亲。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但这并不能成为父亲脱离子女教育的借口。家庭需要父亲,母亲需要父亲,子女更需要父亲。父亲有着与母亲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于幼儿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宝贵且重要的存在,父亲应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母亲在子女教育的路上并肩同行。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