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谈如何激发写作的兴趣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从实际出发,巧妙创设环境,激发写作浪花。
每一班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从实际出发,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一次上课前,我留意到几个学生议论,下这么大雪,还要上晚自习!当第二天上作文课,外面刮起北风,不久雪花飞舞,天寒地动时,正好让学生体验生活。于是,我把学生领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装砖的装转、卸砖的卸砖、提灰的提灰、施灰的施灰……楼下寒风阵阵,雪花漫天。有学生小声说, 冻死了、冻死了。我装作没听见,大声问高处的工人:“你们冷吗?”他们说:“怎么能不冷?冷也得干,要按期交工呀。”说完,又埋下头只顾干活。 冰冷的砖一块块被放上,被砌好。紧接着,我们又看了工人们住的地方,那时临时搭建的屋子。屋顶盖着玉米杆, 丝丝缕缕的干叶片像要掉下来,布满了屋顶。十几张高低床上被子凌乱地堆放着。屋内两个围着火炉的工人疑惑地打量我们。我解释说让学生们看看, 体验体验生活。他们善意地说:“那你们看吧。”我随口问:“你们每天能挣多少钱?”他们说,这要看砌砖的数量,砌的多,就挣得多。”学生听后一片嘘唏。接着我们又看了隔壁一间更大的宿舍,条件更差。回到教室,早有同学围到暖气跟前,看到此景, 我趁机引入正题:“很冷吧!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学习在温暖的教室里,不知道常年累月在外工作的艰辛。像刚才那些工人, 天寒地冻雪花飞舞还在工作。是他们不知道冷吗?不是。是他们报酬优厚吗?也不是。他们是在尽一份责任,为学校,为社会。我想, 像他们一样工作的人还有许多。而这些人里面大概也有我们一些同学的父辈吧。此刻你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就今天所见所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很快同学们安静下来进入了写作状态,真像是不吐不快,有学生写记叙文,有学生写议论文,也有写散文的。他们从不同角度立意, 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耳闻目睹,亲身体验, 写起来便很轻松,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秋天来了,我让同学们去感受季节的变化,我先把自己的观察说给大家:“秋光好,不辜负。在云淡风轻的日子,携一缕丹桂的清香,在怒放的金菊前徘徊。凝望层林尽染的山头,捡一枚脉络清晰的落叶。聆听飞鸟此起彼伏地的鸣唱,凝望它们自由自在的飞翔。天若宝石蓝得让人心旌摇荡,叶如烈焰红得让人热血沸腾……”于是布置:利用周日去赏秋光,并将所见所感写成文字,然后选出佳作在班级展览。结果一双双澄澈的眼,一颗颗坦诚的心,一行行稚嫩的字,一份份纯真的情,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秋之图。
2.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习作训练导入语。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篇目。比如学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后的习作,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步:让学生体验一把“瘫痪”:上课时,假设两只胳膊一条腿不能用,然后把书从抽屉里取出,并在课本上按要求做笔记。结果有用嘴的,有用头的。教室里唉声叹气,唏嘘一片。
第二步导入写作: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想带他去北海看花,他狠命地捶打两条可恨的腿,大声喊:我活着有什么劲! 后来伴随母亲的突然离世,他才知道那时的母亲以身患绝症,悲痛自责中的他用行动诠释母亲留给他的”好好活”的含义。 这是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告诉大家的。身残的他从“活着有什么劲”到“好好活”到“活的好”为我们展示了他强大的精神世界。
韩少功说: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自强自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可如何知道瘫痪后生活的不易,更好地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呢?刚才的 “瘫痪”状态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同学们写出文章后真实生动。
欣赏小说《孤独之旅》后的作文课, 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因家道甲落, 辍学在家, 不得不随父亲去放鸭。从此他失去了伙伴, 失去了童趣的生活。他精神痛苦,备感寂寞,恐惧和孤独占据着他,他对前途充满了迷茫,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杜小康却像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他是经受住“磨难”,“长大”,“坚强”了。所以, 困难挫折, 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 使人成熟、奋进, 使人突然间明白了人生真谛。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 有人在孤独中家长, 有人在幸福中成长, 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阳光下成长……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莫怀戚的《散步》学完后我做了当堂作文小写作训练。我通过总结引起写作:作者携妻子、儿子陪年迈的母亲到田野散步。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莫怀戚选择走大路。母亲心疼孙子,改变主意走小路。难走处,莫怀戚蹲下背起母亲,妻子蹲下背起儿子,然后小心翼翼地走向小路前方的池塘和油菜花……这是个能温暖整个世界的画面: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这背上的是至爱亲情,是责任传承。
我们也 一直拥有这样温馨的生活,只是许多人并未在意。小小散步中,我们看到一家三代人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理解的和谐幸福。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家人陪伴的温馨一刻,于是小小心灵回归家庭,回归生活细节。
还有《送东阳马生序》学完后,针对初三生的实际, 结合课文设计了话题作文“苦与乐”的导语:宋濂假书而读,手自笔录。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能屈伸, 仍不懈怠, 只因还书不敢稍愈约, 而我们在如春的教室, 所用之书应有尽有;宋濂成年后百里之外求学, 行积雪数尺的深山大谷中, 负箧 , 足肤皲裂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只因专心读书。我们从宿舍到教室,不到百米,有书读,有师问,却觉苦不堪言,为何?心不专耳。今天把自己与宋濂比较,以“苦与乐”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不限。通过比较作文,多数同学为宋濂“勤且艰”的生活感动,为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惭愧, 并懂得了以苦为乐, 苦中作乐, 先苦后乐的道理。作文写完了,课文理解加深了,思想问题也解决了,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孔乙己》之后的“断腿后的孔乙己”,《出师表》后的“我看诸葛亮”,《我的叔叔于勒》后的“腰缠万贯的于勒”,《不朽的失眠》后的“月影·笛子·女孩”的想像描写, 这些都是结合课文的作文训练, 可当堂完成, 也可不限时间,让学生再查找一些资料圆满完成。
3.认真批改选出“小作家”,以课堂展示作为奖励
佳作展示激发写作兴趣的重要举措。一是直接展示,直接点评;二是将优秀作品张贴到教室后面;三是那优秀作品进行传阅;最高等级的是制作成美篇,把写得好的文章编辑到一起在作文课上进行展示和点评。被选出的同学统一称为“未来小作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自己变成一个“未来小作家”。
4.让学生在做人中学习写作, 在写作中净化灵魂。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字,培养做人的优秀品质。 2022年清明节前夕, 我安排班长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那天一大早就下起雨, 我赶到时学生已带着自制的小白花,踩上了泥泞的路,撑着伞在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回到教室,他们纷纷握笔抒写心中情思。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幸福生活的内涵也在那一刻被读懂。
距中考100天时, 我将学生带到操场说,今天要进行一次人生浓缩,每个人沿跑道跑三圈,可以把这三圈当作初中三年,也可以把三圈当作人生的青年、中年、老年, 还可以是其他……请记住三圈的不同感受。多数学生能认真跑完, 并在终点进行冲刺, 有些学生星跑得慢, 但坚持到了最后。跑完后回到教室以“跑步”为话题写了一篇文章。写出如“做人要坚持”、“人生需要竞争”、“不到终点决不放弃”等哲理性很强的文章。
让学生在做人中学习写作, 不一定是作文课, 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教师节到了, 以“老师, 我想对你说”为题说说心里话,相互沟通, 并懂得尊重教师;发奖大会结束, 以发奖会为材料写一篇文章, 使学生懂得不要只看到奖状, 要知道奖状的背后是艰辛和汗水;参加拔河比赛了, 会悟出团结才有力量的真理,懂得人与人相互合作才会有成功等等。总之, 一个认真做人的学生会在不断成熟中写作,在写作中不断成熟。
这样, 通过不断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写了, 一个写作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