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音乐教学浅谈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正文
一、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音乐智慧课堂的意义
1、能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艺术教学应当“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展现多样的表现形式、形象与意境”。通过打造音乐智慧课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工具也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深层音乐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呼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智慧课堂的模式下开展长效教学服务,也能够使得自身提高专业教学素养,助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音乐课程中有效推进。从总体来看,打造音乐智慧课堂能够持续促进课程改革。
2、能够创新教师教学方法
音乐智慧课堂强调在课堂的教学主阵地中应用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引入丰富的网络和在线学习资源,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利用多种技术和工具,教师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以往单一机械的知识性教学问题,使得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创新改良。一方面使得各类教学活动和流程更加多元智能,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教学服务和学生学习活动通过线下、线上的课堂,主体课堂与拓展课堂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
3、能够促进学生智慧学习
音乐智慧课堂下的信息技术应用,首先能够显著地为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及感知理解的能力。其次,通过智慧课堂中的各类智能学习活动,教师也能够不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音乐审美鉴赏,开展自主学习表达。最后,教师在智慧课堂模式下面对学生个体开展针对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服务,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质量,使得智慧学习贯穿课上与课下,促进学生成长。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1、创新导入形式
(1)多媒体导入,创新课堂形式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已经获得普及,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喜欢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这简化了教学流程,增强了音乐知识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音乐故事,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故事中的音乐元素,一方面增强师生互动效果,另一方面降低音乐知识难度,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音乐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制造悬念,从课程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将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声像同步的情境中尽情发挥想象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微视频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其他学生演唱的视频,可和学生一起分析视频,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录制演唱视频,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教师还可将学生在课堂的表演录制成微视频,之后播放出来,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欣赏和评析,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音乐的动力。在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通过微视频展示精美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在教授学生乐器时,教师也可通过微视频导入新知,有些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乐器,如果直接让他们演奏,很可能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中的介绍,之后熟练掌握每个演奏技巧,这样再进行操作会事半功倍。
2、培养文化理解
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传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情感表达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要想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师就必须增加对音乐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分析。
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家乡》这首作品时,考虑到学生接触的民歌较少,对民歌的了解有限,此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北方民歌的特点用口头讲解的方式灌输给学生,那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这首作品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初步了解歌曲中所描绘的家乡美景。之后,教师还可以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达斡尔族的服饰特点、饮食特点、生活环境、特色活动等,将当地的民风民俗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文化背景,从而深刻理解和感受北方民歌的豪放和粗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歌曲背景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拓展歌剧《傲蕾·一兰》的相关片段,并讲解傲蕾·一兰的英勇事迹,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达斡尔族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开展多元创编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才能,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应只把音乐课堂视为一个学习环境,更应将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场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为了培养音乐素养,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练习。小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如今的小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思考。如果能让他们在音乐课上产生创作灵感,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激发创作创意和创作灵感的途径,并指导他们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预先在多媒体平台上安装一些音乐制作软件,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内的乐器进行多样化的音乐创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创作能力以及对作品的鉴赏力。对小学生而言,独立创作音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和想象去创作。然而,学生根据内心的感受,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是可以尝试的。教师可以下载“钢琴大师”“音乐制作工坊”“超级音乐编辑器”等软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选择他们感兴趣或喜欢的乐器,然后根据乐谱进行自我弹奏或即兴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提高演奏技巧,还锻炼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创造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课堂趣味活动———“我是小小作曲家”。在这个环节,教师会展示一些简单有趣、具有创意的歌曲、乐曲等,供学生演奏或即兴创作,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App上,每名学生都需要挑选自己钟爱的乐器,并创作出一段小音乐,然后试着演奏。在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能够获得教师的奖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为课堂带来了生动与活力,更在深层次上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拥抱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智慧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唐珊. 简析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11):134.
[2] 殷苏晨. 浅谈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情感读本,2021(21):7-8.
本文系菏泽市202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024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