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动、四衔接 、四循环体系下职业院校“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构建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袁骏宇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214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本研究旨在在四联动、四衔接、四循环体系下,研究职业院校的“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的构建,力图揭示其内涵、构建过程、运行机制以及实践应用。这项研究旨在为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贡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此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四联动、四衔接 、四循环体系

 四联动模式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涵盖了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群体这四个关键主体。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及协作配合,通过各方的优势互补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具体而言,政府在这一模式中扮演着制定政策的角色,旨在为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企业则通过与其他各方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院校则专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通过这种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社会群体则参与到监督和保障公平稳定的环节中,确保整个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

四衔接则是指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教师队伍与企业人才、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紧密相连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四循环则是指教学、实训、科研和社会服务这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循环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升以及技术创新得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 “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的内涵

(一)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是一种将教师本职职业、专业技术岗位(行业)和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岗位实践为核心,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国内外研究定义来看“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该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如沟通协作、创新创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提升。

2.灵活的学制设计:该模式采用灵活的学制安排,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课程和学习进度的调整。

3.全方位的实践性教学:该模式强调实践性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验、参与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和应用知识,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该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反馈。

(二) 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并阐述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1.现代教学的需要

传统教学侧重理论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相比之下,“职岗育”模式聚焦职业能力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该模式结合教育与实践,强调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现代职业需求。

2.实践价值的体现

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深入,提高了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具备了企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推动教育改革:该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改进。

促进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 “职岗育”复合培育体系建构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

     1. 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中,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将职业技能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实际工作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实用的职业技能。同时,我们还引入了最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问题解决型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专业素养提升课程

除了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外,我们还设置了专业素养提升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软技能。同时,我们还引入了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宽视野。

3. 实践环节与校企合作

实践环节是“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在实践环节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还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专业素养提升和校企合作等多种手段,我们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这种培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

   1.实施“职业导师制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提升职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学校推行“职业导师制度”。该制度规定,每位学生都有一位职业导师进行指导,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还参与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家来校授课,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经验分享。

2.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为了更好地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学校设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开展实证研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深入全面

1. 企业合作与资源共享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资源共享方面,企业与高校可以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共享实验室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此外,企业还可以为高校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实习计划,确保实践基地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实践基地的利用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实践基地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五、“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一)学生端评价指标

 1.技能素质评价

1专业技能评价

在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中,学生将接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实操考核、项目成果评估等。

2创新能力评价

职业岗位上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成果等方面。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创新项目评估、创新思维测试等。

3团队合作评价

在职业岗位上,团队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沟通协作能力、团队目标达成等方面。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团队项目评估、团队合作能力测试等。

2.职业素养评价

(1)职业道德评价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程度等方面。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职业道德考核、伦理情景模拟等。

2)沟通能力评价

在职业岗位上,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必备的,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职场沟通中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沟通效果等方面。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沟通能力测试、口头表达评估等。

3职业发展评价

职业发展能力是衡量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是否具备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职业发展规划评估、职业发展能力测试等。

3.综合素质评价

1学习能力评价

学习能力是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学习能力测试、学习成果评估等。

2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自主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独立解决问题、提出创新思路的能力,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自主创新项目中的表现、创新成果等方面。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主创新项目评估、创新成果评估等。

(3)职业适应能力评价

职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适应和应对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能力,评价指标可包括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的适应能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职业适应能力测试、工作情景模拟评估等。

 

 (二) 师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的有效性和质量的一套指标体系。其中,师资端评价指标是用来评估教师在该模式中的表现和素质的指标。

1. 教师专业素养:评估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专业背景,包括教师是否具备相关学科的硕士以上学历、是否参与过相关职业培训等。

2. 教学经验:评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包括教师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参与过实际职业培训等。

3. 教学方法:评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教师是否能够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4. 学生评价:评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

5. 教师评估:评估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评估和考核制度,包括教育机构是否设立教师评估机制、是否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等。

6. 教学成果:评估教师在该模式下的教学成果,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情况、就业率等。

通过以上师资端评价指标,可以客观评估教师在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中的表现和素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企业端评价指标

    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估企业在培养员工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方面的综合培养模式的一套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企业端评价指标和员工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两个方面。

企业端评价指标是指评估企业在实施“职岗育”复合培育模式时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的指标。这些指标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训资源:评估企业提供的培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应性,包括培训设施、专业培训师资、培训课程等。

2. 培养计划:评估企业制定的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

3. 培养环境:评估企业提供的良好的培养环境,包括工作氛围、学习氛围、团队合作等。

4. 培养管理:评估企业对员工培养过程的管理能力,包括培养计划的执行、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等。

、结论与展望

“职岗育”模式强调实践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素质和就业力。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有助于资源共享和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此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投入较多的实践导师和设备,并且需要紧密的校企合作。未来,应改进“职岗育”模式,创新课程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和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同时,需研究该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差异,评估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并关注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赵小军, 王小宾, 朱明.《基于CBE模式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 664(06): 19-24.

[2]王晓忠. 基于"课岗证赛"融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 672(18): 43-48.

[3]王冰冰.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价值定位与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 682(03): 68-73.

[4]丁辉.新时代职业教育四联动的内涵逻辑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1, 708(02): 19-24.

[5]陈小军.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教育与职业, 2020, 704(10): 45-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