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摘要
关键词
小学古诗文教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情境导入;诵读感悟;互动讨论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了较为深厚的教学意义,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在小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通过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接下来探索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小学古诗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深远的关系。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被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小学古诗文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小学古诗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知识。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观念,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古诗文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古诗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它们通过精妙的描绘、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感受。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提升审美品味,并学会欣赏和创造美。这种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还能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态度[1]。再次,小学古诗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诗文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文的解读、感悟和再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新,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古诗文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观念。古诗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道德内涵,如爱国、忠诚、孝顺、友谊等。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和道德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基于此,这种情感态度和道德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情境导入法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创设与古诗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感知、体验和理解诗文,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真正的感受到古诗文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习效果[2]。
在实施情境导入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将古诗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营造出符合诗文情境的氛围。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月夜下的自然风景视频,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所描绘的静谧夜晚之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景物,如明亮的月光、寂静的夜晚、远方的山脉等,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意境。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诗文的学习中来。在情境导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图。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文。例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李白在月夜下思念故乡的情感,以及他通过诗歌表达出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还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好情感。情境导入法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基于此,可见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二)诵读感悟法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感悟法是一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文,让学生在声音的节奏、韵律和语调中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达到理解、感悟和表达的目的[3]。在实施诵读感悟法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正确的诵读方法,如发音、语调、停顿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示范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涵。除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外,学生之间的互读也是诵读感悟法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读、全班齐读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倾听和交流中感受诗文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诵读表演,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文。
以《春晓》为例,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诵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晓”和“鸟”字,要读得轻柔而清晰,以表现出春天的宁静和美好。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学生能够逐渐领略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诵读感悟法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基于此,通过诵读诗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好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三)互动讨论法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互动讨论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思维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施互动讨论法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关键词句和深层含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基于此,在讨论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倾听他人观点,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以《登鹳雀楼》为例,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的豪情壮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诗人为何要登上鹳雀楼?”“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如何理解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文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如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讨论的内容和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学习,如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
(四)跨学科融合法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古诗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的学习体验。基于此,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跨学科融合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古诗文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静夜思》时,教师可以结合唐朝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以及他在唐朝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还能够对唐朝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除了历史学科,语文学科本身也与古诗文教学密切相关。并且在跨学科融合法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技能,来辅助古诗文的学习。例如,在阅读古诗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理解技巧,抓住诗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文的内容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基于此,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上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古诗文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含笑,王玮.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以部编本为例[J].文化产业,2020(15):25-26.
[2]赵晓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以小学古诗文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20,18(13):223-224.
[3]刘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教师, 2023(22):30-32.
[4]刘荣华.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古诗教学问题设计策略——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