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的实践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卢伟良 魏灿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一中学 邮编:437400

摘要

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三新")的背景下,推进高中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入手,剖析了当前化学教学与劳动实践相脱节、化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割裂等问题,并从创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形式、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高中化学;劳动教育;教学融合;三新背景

正文


引言: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高中化学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伟大,在探究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三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育人。化学学科知识源于生产实践,回归生产实践,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将劳动教育融入化学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悟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将劳动实践引入化学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领悟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兴趣必然水涨船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导向开展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实践,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时代新人。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化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脱节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过于关注化学概念、原理的讲解,而忽视了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却不知道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感觉化学离自己很遥远。化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2]

(二)实践内容单一,劳动体验肤浅

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与劳动实践相融合,但在教学实践中,化学学科的劳动实践活动仍然较为单一,学生获得的劳动体验较为肤浅,难以真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必要的劳动技能。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评价仍然偏重结果评价,对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够。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过于依赖笔试成绩,而没有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评价视角单一化。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对策

(一)创新教学内容,将化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教师要跳出教材局限,立足化学学科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化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的魅力。要善于利用本地的化工企业、农业生产等场景,开发丰富的校外实践课程,创造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的机会,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同时,要注重学科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

例如,教师可以联系本地的污水处理厂,组织学生开展"污水处理中的化学原理"专题研究。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技术原理,认识到混凝、沉淀、氧化、吸附等化学反应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污水样本,开展絮凝实验,优化混凝剂的投加量。学生还可以设计吸附实验,筛选高效的吸附材料,探索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技术路径。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领悟化学造福人类的深刻内涵。课堂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必将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丰富实践形式,深化学生劳动体验

要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的劳动体验。在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引入社会资源,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田间,接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劳动锻炼。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劳动体验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

例如,针对"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教师不妨突破实验室的局限,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劳动实践。学生通过采集土样,分析比较不同土壤的酸碱度、氮磷钾含量等指标,并与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关联分析,进而提出科学的施肥方案。在土壤分析过程中,学生运用化学滴定、比色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加深了对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理解。在施肥配方的设计中,学生综合考虑成本、环保等因素,体现化学服务于生产实际的理念。在烈日下采集土样的艰辛,在实验数据反复对比分析的细致,让学生切身领会科学种田的不易。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切感悟劳动不易、粮食不易,体认化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都得到全面提升。

(三)优化评价机制,科学评判学生劳动实践成果

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要改变单一化的结果评价取向,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劳动实践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的闪光点,评判学生在实践中的态度、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情感认同。在终结性评价中,也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和进步,避免简单以"完成任务"论英雄。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活动为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配制的溶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浓度,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细致性等。为优化评价机制,教师可以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规,从"实验准备""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分析问题""合作精神"等维度,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化,对于实验偏差较大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改进实验,避免"一试定终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自评报告,反思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报告分享、小组互评中,学生通过倾听他人的实验心得,学习他人的优点,达到共同提高。如此,学生在实验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实验兴趣和动力必将持续升温。进而,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的多元交织中,学生全面感悟劳动实践的意义,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追求。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将劳动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让化学知识在生产劳动中得以印证和升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化学的魅力,是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将劳动实践引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要立足化学学科特点,创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形式,优化评价机制,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锤炼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年金.“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22):137-139.

[2]包旭科.劳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2):0152-0155.

[3]刘丹,杨昌富.高中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与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24(5):169-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