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劳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育策略;农村
正文
前言: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校内的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尤其是小学阶段,在“五育并举”理念的引导下,劳动教育自成体系,各学科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都能对课程中劳动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之实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还起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在尊重、崇尚劳动的基础上,不断磨练意志品质,实现身心共同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劳动教育对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
小学劳动教育对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亲手完成各项任务,感受自身能力,增强自信心,形成坚韧不拔、自信乐观的心理素质;其次,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使之在集体劳动中学会相互协作,从而高效劳动、共同进步,并在提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后,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后,劳动教育能让农村学生在热爱家乡的前提下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劳动中的困难与挑战,不断增强耐力与毅力,既能更好地应对挫折,也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精选劳动内容,完成情感引领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享受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魅力,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在为学生组织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对内容,既要保证劳动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实际能力相匹配,也要自然渗透丰富情感,使之在全身心投入劳动的前提下端正思想态度,获得健康心理成长[1]。
首先,劳动内容的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够体现劳动的实际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要素,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农田耕作体验、农作物种植与养护、家禽家畜饲养等活动,使之在自然状态下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生成劳动责任感。或者,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地方习俗,让学生参与制作手工艺品、乡村环境美化等项目,使之感受劳动的成就感、归属感。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组织更多能使之积极参与、专注情感的劳动活动,如手工艺制作、科学实验探索、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这些劳动活动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之体会到更多劳动的意义,从而实现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生活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劳动形式,充实劳动体验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有两个核心目的:一为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巧、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获得强健的体魄;二为在劳动中自然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之在积累丰富劳动经验后获得健康的心理。因此,在探索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中,丰富劳动形式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2]。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劳动形式,而应探索更多元化、创新性的活动方式,教师既要基于教材内容组织固定活动,也要根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探索更多元化、创新化的活动形式,如农田劳作、保护环境、校园情节等户外实践活动,既扩大了劳动教育的范围,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前提下,真正感受到劳动带来的身体锻炼、心理成长。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针对性劳动活动,一般情况下围绕学生一些负面情绪、悲观心理开展教学,针对存在焦虑情绪的学生,利用农村地区的广阔天地与丰富自然资源,组织“绿色希望”主题种植活动,使其在种植过程中学会耐心等待,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成长、开花的过程,感知生命的力量,明确成长的喜悦,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在心理上得到疗愈;针对存在挫败感、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设计挑战性劳动任务,使之发挥出无限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验成功喜悦后自然提升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悲观情绪,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性质的劳动活动,使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生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挖掘劳动价值,优化心理教育
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劳动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教育,使学生成长为拥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正确审美观的新时代的青少年,使之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幸福感,并且能在不断增加与亲人、教师、朋友情感交流的前提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始终维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3]。基于此,教师需要深挖劳动教育价值,不断优化心理教学,方法如下:1.针对留守儿童,组织多样化家庭劳动活动,如整理房间、烹饪菜肴等,使之在得到实践能力锻炼的前提下,提高对家庭的归属感,学生与家人之间进行深度情感交流,得到更多心理支持,实现心理健康发展;2.融入心理健康元素,除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劳动者尊重生命、维护社会发展等精神,在劳动中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质青少年;3.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融合校本课程,弘扬劳动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劳动教育,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还需要将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融合,将劳动精神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自然接受并弘扬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在各学科的课程设计重点加入劳动相关内容,如古诗词、古文讲解中,分享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并讲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使学生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被不同时期劳动者的精神感动,再分享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还可以在科学课程中安排丰富实验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劳动的机会;教师也能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组织课外探索活动、项目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道德意识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与价值。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劳动比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深化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五)规范评价制度,促进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还需要针对性、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在丰富劳动教育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维护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制定规范的评价制度,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引导,强调有效劳动、有效成长。制定劳动教育评价规范的过程中,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劳动成果的质量以及劳动过程中的创新与合作精神等,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评价的形式,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家长、同伴甚至是陌生人都能发挥出评价的作用,确保劳动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学生既能正视自我、改正不足,也能从他人的劳动行为中受到启发,端正自身的行为与态度。
结论: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教育改革阶段教师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劳动中强身健体、增长坚实、弘扬精神,使之得到身与心的共同发展。加强小学劳动教育是现阶段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劳动内容、劳动形式的不断丰富,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并从中挖掘教育内容,使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并愿意主动发扬劳动精神。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引,使之在认清自我价值的情况下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聪.以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06):92-94.
[2]胡晓宁.以劳动教育,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07):24-25.
[3]邱杏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劳动教育的探究[N].科学导报,2022-12-20(B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