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发展路径与策略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伟娜 梁占洋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摘要

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与产业紧密连接的教育机构,必须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以确保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渴望获得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实践人才,以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因此,高职院校加强AI专业建设,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课程建设;发展路径;策略探索

正文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美国、欧盟等凭借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势,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同样呈现出蓬勃态势。近年,国政府高度重视AI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在AI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I企业和创新团队,还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超越。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新技术跃居开源AI系统排行榜榜首,充分展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实力和潜力。开源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成为中国AI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众多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开源平台共享知识、协作创新,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应用。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中国在基础理论研究、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培养更多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AI技术发展。

一、 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不仅体现在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更在于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国家或行业标准。针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首先应精准定位。结合当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将人工智能专业定位于智能制造方向,旨在培养能够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应细化并具体化。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提供实操作平台,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就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复合型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更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应紧密结合制造业的实际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细化培养目标,并加强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将为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奠定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的基石。这些课程紧密围绕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算法设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领域展开,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学与统计基础专业课程用来支持复杂模型的构建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为算法实现与系统设计提供支撑;以及人工智能核心课程,如机器学习导论、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等,深入剖析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沿。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并增强其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拓展不可或缺。选修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等,以及行业应用案例分析,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等,使高职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动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增强实践能力人文课程的开设也必不可少,增设伦理与法律相关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实践课程强化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增设实验课程、开展实训项目、组织参与科研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这包括但不限于:一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建立教师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这些举措,逐步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要素。为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需从多维度着手,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学院应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良好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在人工智能领域享的专家学者加盟。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实现人才与资源双重引进,为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智慧。在强化外部引进时,亦需重视内部教师培养与成长。支持校内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紧跟学术前沿。提供多样化进修培训机会,包括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访问学者项目、短期研修班及在线课程等,帮助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学院应加强教学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工作坊及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教研团队,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与教学任务,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科教团队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确保团队目标的顺利实现与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通过这些措施,学院将能够构建起一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

4.1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深度实践

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趋势下,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当前,多家高校积极与知名企业如汉希科特半导体技术(平湖)有限公司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16]过联合举办如中德智能传感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暨半导体智造产教融合教师研修班等活动,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些合作不仅涵盖实践课程共同开发,还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有效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2 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与激励

为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高校纷纷搭建起创新创业平台,如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举办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机会,还通过引入专业导师和创业资源,助力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这些平台不仅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业实践,还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路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成果、获取投资的宝贵机会。同时,通过引入行业认证和竞赛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与激励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为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关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更关乎国家整体AI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培养大量高素质AI专业人才,可以显著提升我国AI领域在世界的竞争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将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AI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课程变革中来。

参考文献:

[1]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策略. 武德力.教育观察,2021(18)

[2]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高职专业认证研究. 石汉卿;郭丽君.职业教育研究,2024(05)

[3]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路径研究. 林爱琴.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03)

[4] 新时代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杨浩;付艳芳.职业技术教育,2021(35)

[5]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 谢幼如;邱艺;刘亚纯.中国电化教育,2021(09)

[6] 信息生态场域中的AI双师课堂:内涵、构建与评价[J]. 孔利华;谭思远.远程教育杂志,2021(03)

[7]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训安全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J]. 杨延波;杨建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

[8] 基于网络技术的高职院校实训室智能化管理方法研究[J]. 田红英;王沛元;李腾辉;梁鑫.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0)

作者简介:

1. 李伟娜:女  教师   职称:助教  工作部门:许昌陶瓷职业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2. 梁占洋:男  教师   职称:助教  工作部门:许昌陶瓷职业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