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实践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萌1 刘立杰2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103

摘要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出新要求。长春市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强党性、立规矩,建组织、扩覆盖,建载体、强保障,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群众、凝聚带动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领导功能、思想引领功能、群众组织功能弱化的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应增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领导力;增强宣传功能,提升思想引领力;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群众组织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 政治功能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明确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乡村要振兴,必须要聚焦增强政治功能这一着力点,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政治保障。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新要求

(一)增强政治领导力,坚定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其属性首先是政治属性,政治性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树立政治领导地位,确立政治领导威信,明确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将政治建设摆在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首位,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紧跟党中央步伐。

(二)增强思想引领力,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建党。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水平,就是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农村的各项工作,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提高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深入理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从而提高农民对党的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将学习的成果主动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三)增强群众组织力,厚植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需要党的领导,也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团结、拥护和支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进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认同,鼓励农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健全村对党组织的村级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近几年,长春市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党性、立规矩,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群众的能力

长春市以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为重点,通过定期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通过强党性、立规矩,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突出政治训练和专业化能力培训,对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进行一轮乡村振兴大培训。开展“充电蓄力”大培训活动以及线上开设“兴农大讲堂”,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深化农村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掌握“三农”政策,提升乡村振兴的实战技能。。利用互联网平台,每周五定期开展实操性业务培训,便于更多农村党员干部不受地域限制开展常态化培训。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和村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每年进行一次县级联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还优化了村干部队伍,激励了他们担当作为,奋发有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建组织、全覆盖,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带动群众的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近年来,长春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活动。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细化为“五颗星”,即书记、队伍、产业、民生、治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再细分出具体的评分细项,确保评价体系全面且具有操作性。实行重点村分级分类管理。针对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万元、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等四类重点村,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通过为每村定制提升方案,细化提升举措,有效解决了各村存在的不同问题,补足了发展的短板,推动了整体提升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和创新建设模式,长春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带动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搭平台、强队伍,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与农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仅是其优势所在,更是其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长春市九台区探索实施“四长四员一站”精准化精细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立驻村工作队长、片区长、村民小组长、联户长为主的“四长”队伍7728人,构建以村医健康员、卫生管理员、司法调解员、派出所警员为辅的“四员”格局,打造乡村党群服务驿站,完善便民服务、协商议事、思政育人、助力经济、文旅服务五大功能,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配合村党组织开展各类宣传等1300余次,建立54个百姓说事点,调解矛盾311件,以“微阵地”提供“微服务”,打通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后一米”。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的表现

(一)政治领导功能弱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长春市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将政治功能摆在首要位置,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这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比如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可能对自身的核心地位和职责认识不足,缺乏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过于注重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政治引领的作用,存在将政治功能简单化、机械化,只是满足于上级交代的任务;有的农村党员干部可能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和自我提升,导致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足;有的农村党员干部处理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时不能有效发挥调解和引导作用,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出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领导滞后,一些新兴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出现了党的领导“空心化”“边缘化”的倾向。

(二)思想引领功能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农群众获取相关政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应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方式和内容呈现出新的特点,微信群、公众号的宣传形式被广泛用于农村党务、村务工作中,党的惠民政策也能够及时便捷的传达到群众中。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思想引领功能弱化的表现。比如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群众工作,对群众工作的认识不足,与群众沟通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下降,长此以往与群众有效沟通的能力下降,把做群众工作这个看家本领丢掉了;比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力和吸引力,难以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广大农民群众更愿意参加一些社会组织和网络达人开展的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声音不够响亮。缺少贴近群众生活、喜闻乐见的方法和途径;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政策存在滞后、片面、机械等问题,没有将党的惠农政策及时传达给农民,或者对党的惠农政策理解不到位,将政策原文直接搬到村民面前,不能用村民熟悉的言语和表达方式沟通,农民对政策理解不深,影响政策落地效果;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新旧宣传方式的转换中处理不当,甚至出现直接取消传统宣传方式,只用新宣传方式的情况,这使一些中老年群体由于对新技术的不熟悉或缺乏相应的智能设备,往往难以获取和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政策知晓度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群众组织功能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基调,通过开展一系列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党员干部作风形象明显提升。但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组织的能力与新形势下的任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比如,一些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淡薄,存在“官本位”的思想,没有从服务的角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和民主性,依靠家族或者宗族势力操纵基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存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的腐败问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惠民工程时,存在过分追求表面成绩和短期政绩,忽视实际效益和村民需求的现象,出现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这些工程不仅不能给乡村带来福利,反而使本不富裕的乡村负债累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很难组织村民参加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不愿意贴近群众,办事时注重应付上级,不工作时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两脚扎根办公室”,不知调查研究,不懂居安思危,不观察农村落后现状,先锋模范作用大打折扣。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领导力

一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坚持有责必问、有责必究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进行述职考评,强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担当,对于表现突出、政治功能发挥良好的党组织,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不合格的党组织进行整顿,确保基层农村组织健康运行,将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二是锤炼过硬的村党组织书记。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关键在于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在选人用人上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明确选拔条件,注重候选人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群众基础和服务意识,选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群众认可度高的富民强村好支书。健全村干部关心关爱机制,确保村干部的薪酬待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严肃整治微腐败,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学习城市社区的“三长”联动机制,在农村地区,可以将“三长”体系转化为“村长、组长、户长”制度,分别对应村级、村民小组级和家庭户的负责人,形成网格化管理,确保政策和信息能够迅速传递至每家每户。扩大党组织的基层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对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村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二)增强宣传功能,提升思想引领力

一是加大理论宣传的力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党组织“三会一课”的作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员的理论武装和党性修养。通过“理论宣讲下基层”“支部书记讲党课“专家学者进村宣讲”等一系列活动,将党的理论讲给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功能。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二是提高理论入心的温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讲党的创新理论时切忌机械、死板、僵化,宣讲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以贴近农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结合农民身边的具体事例和鲜活故事,比如如何通过农业技术革新提高产量,或是讲述当地成功脱贫的案例,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指导实践、改善生活的。同时要创新学习形式、拓展学习渠道,既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和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也要运用“学习强国”“E支部”等APP线上自学渠道,进一步强化党的理论教育,增进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全面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三是将理论学习有效转化为指导乡村振兴的实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工作,旨在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三)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群众组织力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服务意识。人民群众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基层党组织要传承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展现出积极热情的态度,注重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在处理村民提出的各种困难时,不论问题的大小,基层党组织都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的对待。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工作中,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解决村民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时效,用“马上就办”的精神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二是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农村的党员干部不能在办公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躬身到村民的“板凳上”“炉灶旁”,走一走看一看,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农户走访、座谈访谈、微信群互动、统计分析、心理分析等多种方式,真正深入群众一线,踏入农村实地,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当场办的当场办,不能当场办的在有效时间内解决问题。三是创新支部政务服务方式。基层党组织可以依托现有力量组建一支“帮办代办”服务队伍,打造集公共服务、政策解读、宣传引导等为一体的全功能、全要素、全域覆盖的便民服务流动窗口,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体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水平。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