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机制创建与实践——以庆阳六中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陈社琴

庆阳第六中学,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

在“大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庆阳第六中学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协同育人机制,此机制犹如双轮驱动,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精髓。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携手班主任,以细腻之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举止,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全方位的协同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促进了其个人品德、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庆阳六中,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大思政”下的教育新篇章。


关键词

大思政;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逐渐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这一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平台,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能够共同制定育人策略,相互支持,共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大思政

大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思政课程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二)协同育人

“大思政”背景下,充分发挥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各自专长,形成育人共同体。高中政治课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融入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铸就健全的人格。此外,班主任也要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德育活动,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核心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高中课程思政的价值

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课程思政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教育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途径。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课题研究形成互补,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使之成为教育哲学的基础任务。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支持社会主义学校的领导,确保人民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课程思政是完成中学教育基本任务的必要措施,它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内在要求,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在以人为本的合作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将教学内容与文化知识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实践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探索,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发挥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还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大思政”视野下高中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一)走向社会生活,使思政课充盈人间的烟火

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而应走向社会生活,使之充盈人间的烟火。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而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因此,思想政治课不应是一个孤立于社会的抽象概念,而应是一个贴近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解决。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时,必须将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陶行知曾说:“街道、教堂、村庄、工厂、商店、监狱、战场,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教导自己的地方。”这意味着教师应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体验。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并非所有社会活动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生活时,必须明确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前提。这包括强调中国人民的英雄主义、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核心价值。教师应找到合适的方式,将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识别和吸收积极的因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考察访问、社会调查、学科研究等结构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解读社会生活,加强理想信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意识形态武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行动实践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教授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回到实践唯物主义者的核心理念,即共产主义者的使命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反对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中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鼓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最初使命。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采访社区、企业和政府,了解他们在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时遇到的困难。学生们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合理分配充电电池、完善科技创新企业的激励制度等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受到中国共产党成员的称赞,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所有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深悟教育本质,强化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担当

在深悟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强化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担当,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合作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观点的积极体现。它倡导通过合作与共建,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思想相契合,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合作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树立强烈的人文教育意识。教师应认识到,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人性的平台。因此,教师应主动与同行合作,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大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将人的教育与树人的教育有机融合,学生不仅要在学科训练和科技能力上得到提升,还要激发学科情感,培育学科精神。这种融合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教育问题。通过深刻理解和实践大思政课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丰富育人方式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媒体时代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丰富育人方式,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传统的政治诱导式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教师应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将学生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成为他们的助手和向导。学生并非无知,他们拥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逻辑推理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加强信息化能力,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差距。同时,教师应学习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基础媒体技术,拓宽教学渠道,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教师应关注当前形势的政策动态,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密切关注国内外事件的发展,善于运用国内外事实,如扎实的原则、善恶的区分等,利用媒体平台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实现全面的教育、全过程教育。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并通过大众媒体向学生发布。例如,通过微博、小红书、微信朋友圈、公共平台或QQ空间等社交媒体,教师可以总结知识体系,发布时事评论,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与教师沟通,听取教师的意见,提高解决问题的认识。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氛围,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选择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在设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时,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至关重要。这些活动应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目标,充分利用学员资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庆阳第六中学,学校积极探索与实践多种形式的思政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历史教学中,庆阳第六中学结合党的历史教育,与社区、老干部或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了一系列互动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举办了党的历史教育讲座、问答比赛、主题剧场、合唱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党史的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家庭聚会也是一个有效的活动形式,在庆阳第六中学,学校鼓励学生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展示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的声音都能得到体现。这种活动形式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对党的认同感。此外,利用红色革命基地、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庆阳第六中学通过面试、问卷调查、生活经验分享等方式,组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五)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庆阳第六中学根据学科特点和活动的实际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活动形式。在历史学科中,庆阳第六中学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例如,学校曾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庆阳第六中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共演讲技巧。学校定期举办模拟联合国大会,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外交谈判能力。

(六)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当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活动应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实践导向,无论是开展主题讲座、知识竞赛,还是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都应确保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紧密相关,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平台、多媒体工具等,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活动应强调体验和反思,通过模拟实境、角色扮演等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七)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全方位育人合力

“大思政”视野下,家校合作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关键一环。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也是其价值观、道德观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为了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最大化,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共同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应定期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如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等,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大思政”的教育意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能使他们掌握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讲座,班主任可以向家长分享培养孩子责任感、社会责任心、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策略,让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信息化手段是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工具。在信息化时代,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家长QQ群或使用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传递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这种即时性的沟通,不仅可以让家长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还能让家长和教师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发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反馈与解决。

(八)构建社会协同育人网络,拓展思政教育外延

“大思政”背景下,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因此,构建社会协同育人网络成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实践场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更真实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的成长与提升。地方政府、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都应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校可以与地方文化单位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所,通过实地学习使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历史与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校可以邀请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进入校园,通过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想启迪。例如,邀请行业专家、模范人物、志愿者等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奋斗经验,将他们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视野下高中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这一机制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能够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黄勇,魏有莲.课程思政的高中数学协同育人探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0):48-50.

[2]易炜,徐旻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8):28-30.

[3]郝秦艺.课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延安大学,2021.

[4]凌秋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协同研究[D].广州大学,2021.

[5]郭范鈺.“三全育人”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2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专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创建与实践研究——以庆阳第六中学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GS[2023]GHBZXZ099

 

 

作者简介:陈社琴(197609) 女, 汉, 甘肃镇原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 语文,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