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业财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优化路径
正文
基金:四川省内江市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院级科研课题“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NZ2022C02)研究成果。
引言: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财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业财融合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会计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从高标准、严要求的角度审视,尤其是在“业财融合”的视角下,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存在有一定的不足,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并需要及时加以改进。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战略层面着手,构建并优化“业财融合”体系,加强业务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战略旨在全面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支持行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当前,在业财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部分会计类高职院校能紧跟市场的发展环境,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提出会计人才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院校密切跟踪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使学生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认识到“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院校过于依赖传统的培养方式,缺乏与行业实践的有效对接,可能导致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此外,一些院校可能过分强调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即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者只是浅层次地追求与企业的合作,没有深入探讨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形式,从而限制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在会计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能够依据业务与财务融合的需求,有效地将“双高计划”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些院校积极探索业务与财务融合的有效途径,不仅提供与各自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实践项目,还尝试将业财融合的理念应用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活动中。这些做法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大的规模上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体系建设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未能充分利用业财融合的优势来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这些院校往往缺乏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经验,没有制定出有效的业财融合实施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一些高等院校在业务与财务融合的教育中,通过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不断创新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在实习教育方面,这些院校根据教学特点,完善了产业发展与实习教育的结合培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让学生对相关行业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将会计实践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1]。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一)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思维
在业务与财务融合的战略要求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未能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随着产业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会计专业的教育重心正在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转变中,一些高职院校尚未能完全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尚未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培养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未达到战略高度,也未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具体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一些高职院校未能将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虽然许多学校已经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在如何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产业、如何推动会计实践创新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业财融合时代的需求[2]。
(二)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在当前业财融合的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的巨大挑战。随着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适应这些变化。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育方法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强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片面的知识传授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法通常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调整培养内容和方法,确保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足
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深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发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三方育人”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业财融合的实践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尽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实现业务与财务融合、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资源开发与整合利用方面有待提高。各个部门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合力效应欠缺。此外,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连贯性,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方面配合不够紧密,尚未建立起高职院校系统的人才培养框架。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为了使业务与财务融合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上投入更多努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相应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还不够科学和完善。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建立健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过程,尤其是在调动各方优势和作用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业财融合教育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方面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育内容流于形式,教学机制创新不足[3],表现在缺乏有效机制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参与业财融合、校企合作,没有注重“双师型”、“企业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互联网+业财融合”、“AI+业财融合”的实践也比较薄弱。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改革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为了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理解业务和财务融合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不断革新和完善针对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在培养方案设计实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深入践行“学生本位”的教学观,体现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应着重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对业务和财务融合的教育教学进行精细化规划和部署,以科学的方式推进两者的结合。
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了实现业务和财务更加紧密高效的融合,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业财融合工作,以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职院校除了创新高职会计课程人才培养思路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业财融合的范围,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加强沟通协作,努力拓展会计课程人才培养覆盖范围[4]。高职院校为了促进业务与财务的深度结合,应当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交流合作的深入认识。
(二)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产业与金融融合趋势的加强,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探索方向。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平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而且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专业学术性的教学内容不能减少。对于会计高职教育而言,除了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将实践、理论、实务相结合。特别是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会计专业与应用会计、金融、数学等学科关系更为密切,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普遍。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如何将会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
此外,高等院校还应重视会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入真实的会计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和讨论案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还能培养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面对复杂的财务问题,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将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完善高职会计课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业务与财务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量来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特别是要注重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的协同效应,更加重视发挥各方的作用,努力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与能力。
高职院校为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需构建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实施专业人才的培育,高职院校须对不同的部门、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梳理和系统区分,完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层次结构。高职院校在打造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还需积极构建内外多元交融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按需”培养的模式,该模式基于会计人才所需的行业特征和企业财务一体化的需求,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确保毕业生能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改革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业务与财务融合的背景下,要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更大的进展,高职院校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整体水平,力求实现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和高效化的发展。因此,应将“职业导师”制度作为实施业财融合教育的一个关键策略,通过加强企业会计专业人士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和培养,建立学生与企业导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以系统化的方法整理和固化那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人才培养经验和做法,同时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而在一定范围内普及和推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PDCA循环不断优化自身业务与财务融合体系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贯彻实施“双高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推进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教学设计中,要从会计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思考会计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业财融合背景下的时代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鹏.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构想——基于CMA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J].黑龙江科学,2020,11(07):84-85.
[2]徐霄,刘珊,李玉存.“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J].时代经贸,2020,(08):102-103.
[3]赵甜.“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新常态教学模式探索——以高职院校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财富时代,2020,(02):173.
[4]邓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营机制探究[J].福建茶叶,2020,42(04):18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