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阅读
摘要
关键词
自主学习: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
正文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阅读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索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将自主学习与探究性阅读结合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本文将通过对四个教学过程的详细阐述,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这些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项目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项目学习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小型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设立一个名为“探究春天之美”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如《春》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探究方向,如“春景描写的艺术手法分析”、“春天象征意义的探讨”或“不同地域的春天对比”等。
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框架和指导,如设计一份包含关键问题的探究提纲,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保持聚焦。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探究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并分析资料,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理解。教师可以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教师可以提出“《济南的冬天》描绘的景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作者笔下的‘温晴’有何独特之处?”等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看法,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导,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可以讨论“朱自清在《济南的冬天》中描绘的冬天为何如此温暖,这种描述是否符合实际?”这一问题,通过这样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在汇报和总结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各组的观点进行评析,找出观点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讨论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通过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在讲授杜牧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唐代诗人的晚年生活与作品创作关系”的小论文。这一任务驱动学生去探究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与社会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涵。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进行任务的背景介绍和目标说明,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成果。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可以自行分工,有的负责查找历史背景资料,有的负责分析诗歌内容,有的负责总结和撰写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每个小组通过演讲、PPT演示或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全班同学。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要解释他们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梳理和总结学习内容。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展示和评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通过合作学习法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小组互动中互相启发,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观点,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苏轼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这一主题,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课堂展示。
在开始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至5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阅读课文并查找苏轼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接着,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和分析,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探讨这些感情背后的原因。小组讨论可以围绕“明月”的意象和“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展开,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还可以适时介入,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或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准备一个简短的课堂展示。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表演角色对话、诵读诗歌、或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讲解等。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阅读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未来的语文教学应继续探索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J]. 教学研究, 2020(2): 45-48.
[2] 李华成. 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5): 32-35.
[3] 陈思远.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探析[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3): 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