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夏利军

安乡县官陵湖中学 (湖南 安乡 415600 )

摘要

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硬件装备、学校制度、培训管理等方面探讨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旨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减少师资水平的城乡差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正文


【内容】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教育教学也很有帮助。为了我们教师能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好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本人通过问卷调查、与学校教师、领导交谈以及平时观察,了解了当前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教师实际现状,参考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信息素养现状

教师信息意识不强。①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任务重,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意识薄弱。②教师年龄普遍偏高,在被调查的学校当中有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3岁。教师们认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能够应付当今的教育教学需要,临近退休,没有必要折腾。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信息化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老师对多媒体等教学不熟练,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大,对于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考试成绩还比传统教学差。因此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不过是“花架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还不如“死记硬背”来得快。

硬件设施落后。信息设备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农村学校受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制约,信息设备相对落后、网速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学校没有硬件设施,教师的信息意识再强也只能干着急。加上农村相对偏远,技术服务不及时,设备维修、维护不到位,导致有些设备功能不完善,有的设备只能说有,并不能正常使用。众所周知,信息设备需要使用和维护,越不用就越不好用,越不好用就越不愿意用,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我到几所学校看到许多信息设备(如云备课室、展台等)因长期无人问津而布满蜘蛛网、灰尘。

培训形式化。

现在国家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在这方面的投入也相当大,但培训形式化严重。

①培训覆盖面“窄”:首先是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人数有限。每次参加培训的大多是信息素养比较强的所谓“骨干”教师。真正需要培训的农村“小白”却没有机会参加。而培训完成后学校又没有组织“学习者”对其他老师进行培训指导,导致“独木难成林”。其次是培训的内容有限,一般的培训多则七天,少则一两天,即使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其对于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适用性技能讲解也不够深入,无法满足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需要。而回到学校后又无人指导,要想在后来的教育教学中熟练使用相关的软件、系统、设备,可能性不大。

②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大多培训都是采用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一个专家一个专题,这样的培训没有专门的教材、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专家、教授往往各施其法,授课大多是从自己的特长、专业来讲授,随意性很大。鲜有根据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授课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听课时受训者感觉能听懂,很有用;到学校后,发现缺乏适用场所,像只无头苍蝇,不知怎么用。

③培训缺乏跟踪指导。因为培训时间紧促,培训时教师大都只能听、记,无法实践。回到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软件不能用,就是功能与专家讲授的不一致。在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时想使用新学习的技术,不是硬件条件不够,就是网络不匹配或者软件要收费。身边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及时进行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将所学信息技术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久而久之便只能选择放弃尝试。

4、学校不重视,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学校对老师的考评机制还是以分数为主。很少有学校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使用频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信息化教学手段如网上备课,课件制作、信息搜索、视频的录制和剪辑、动画的制作、精品课的录播等只有在教师参加教学活动比赛时使用,没有纳入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甚至许多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没有行政激励,靠自身意识,教师信息素养很难提升。

 

二、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信息化时代,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促进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要想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只有农村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才能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育工具,打破城乡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教育相对公平。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

1)完善信息设备硬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硬件设施,信息技术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在收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时,有教师直接建议“给教师办公室配电脑配齐硬件设施。这是教师的心声,也势在必行。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信息设备建设资金的投入,及时对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保证信息设备的质量,使其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教研中能正常使用。当然,网络也很关键,学校要与电信部门协调,保证网络畅通,提升网速,让信息化教学能正常开展。

加强对硬件的管理和维护。还有的学校配备了先进的设施设备和订购了平台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管理和指导,大多数设备形同摆设。因此在设备购买时要与供货商签订相关的合同,对学校教师进行使用技巧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的培训,及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学校本身也要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配备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设施设备不仅“有用”“能用”,还要“好用”。

3)构建优质的资源平台。优质的教育教学平台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如果有好的平台可以借鉴参考,教师只需对某些资源进行修改,使其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也能帮教师节约时间,更有益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农村学校大多规模较小,教师人数不多,教师本身信息素养水平不高。靠单打独斗来完成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无疑非常困难。农村学校可以和城市优秀学校联系,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行网上备课、远程上课,让农村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减轻负担,提高信息素养。

4)购进“轻装备”,让设施设备人人能用。所谓“轻装备”,主要指简单好用,性价比高的设备。现在一间教室的信息设备动辄需要数万元,使用、维护成本高。教师熟悉设备需要时间,在当前农村老师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教育数字化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在购进信息设备时如果能让设备更简单,像手机一样智能化、“傻瓜式”,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人人能用,也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和能力

由于经费的不足或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难以得到系统有效的培训。即使市、县安排了培训也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时间存在矛盾,学校不得不选派几个代表参加。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发现77%以上的农村教师五年来平均每年参加的培训不到1次。有的授课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脱节,或培训内容太过高大上,而学校的硬件设备跟不上,导致所学非所用,想学的没教,教的没用。

培训要立足现实,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授课内容不需要高大上,不一定是知名专家、教授。培训的技能要注重实效性,授课内容要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需要什么技术,培训就教什么技术;学校有什么设备,培训就教怎么使用这些设备。关于这点在我进行问卷调查时有许多教师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培训实效要与现状结合”“实地培训,现场操作实效性会增大一些”“面对面实际操作指导”“我们老教师非常需要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多一些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开展实实在在的培训,多培训,多应用”“为年龄大的教师要手把手地教”“多学习干货少些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并实践”等等

2)培训内容要加强信息意识的引领。要想通过几节课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但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激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让教师自主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在还有少部分农村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意识不强,学校里的办公电脑,等信息设备仅供他们娱乐消遣、看新闻、电影、下棋、游戏购物所需,难以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只有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才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发挥这些信息设备应用的作用。其实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只要想学,没有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

开展校本研修,打通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我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有教师呼吁:“多分配几个信息技术老师到校”“应招聘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2--3人”,可见老师们更希望周围有同事可以适时指导、讨论,相互学习。目前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教授面对面的讲授式授课。利用这种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讲授知识,见效快。但受训者缺乏当场实践消化,与实际教学脱节,难以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热情,受训者无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开展校本研修,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掘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各自的长处,让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互相学习,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充分融合,实现共同进步。

3.建立信息技术考评机制,激励教师多使用信息技术

1)学校要建立信息技术考评机制。学校要对于能够顺利完成信息技术培训和成绩优异者的教师给予表扬,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励他们更好地提升信息素养,并通过他们引领信息素养相对落后的老师奋起直追。学校教务处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鼓励教师多使用、多摸索、多培训,把学到技能的都用到课堂上来。鼓励教师在课前通过微信、班级优化大师、问卷星等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推送相关的预习作业,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方案,精准教学;鼓励教师在课中多运用课件、游戏、仿真实验等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鼓励教师课后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等进行作业的布置,给学生合理地评价。并对教师在备、教、改、辅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将考评结果与期末绩效考核及评职评优挂钩。

2)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活动。不论哪个软件、哪个功能只有长期使用才能熟能生巧。如果长期不用,对于软件的功能、使用技巧、菜单或功能键的位置都容易忘记。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课堂教学竞赛、说课大赛、备课大赛,精品课大赛等,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才能充分挖掘各种软件的功能,对各种软件更加熟悉,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活动观摩中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用中学”。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综合发力,才能逐步提升,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23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HNETR23078)《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唐林.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胡婷.“互联网+”时代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学校管理策略[J].名师在线,2022,(27):4-6.

[3]杨永琴.“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提升研究[J].考试周刊,2021,(30):17-18.

[4]李延旭.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王红英.“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策略[J].青海教育,2024,(03):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