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程凤菊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

摘要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高校作为为国育人的摇篮,黄河文化的融入是必要之举。本文主要探讨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黄河文化;多维度;高校课程体系

正文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所以,探索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对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党赋予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黄河文化的独特价值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悠久的黄河文化,包含丰富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诸多苦难。河水泛滥、改道使得黄河流域的人们在数千年中不断进行治黄斗争,使得王朝不得不调集人力、物力和科技力量尽可能约束黄河。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解读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可为当代大学生打造强大的精神家园,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文化融入教育的必要性

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1)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要脉络,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繁衍生息,诞生了数量众多的优秀文化。从旧石器蓝田文化和新石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起,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就显示出其稳定性和优越性。随着人口迁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南方长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形成中华农业文明的核心。农耕可以视作黄河文化不衰的根基。

2)儒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灵魂,黄河中下游的齐鲁地区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儒家创始人孔子是鲁国人,齐鲁大地儒学文化始终兴盛不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儒家文化伴随着农耕文化一起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

3)自强不息、敢于斗争是黄河文化的特质,也是红色文化的底色。中华民族与黄河相依相伴,也相互斗争,自“大禹治水”起治黄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做斗争的集中写照。黄河的磅礴和百折不挠的治黄斗争,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特殊历史时期中形成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的文化形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

了解黄河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推动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强国人才。

二、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的维度结构

黄河文化的多维度融入结构如图1所示。

 

1 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

(二)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缺乏文化理论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黄河文化的研究较少,理论成果有限,难以结合本省市、本校资源讲好“黄河故事”。导致高校思政课上,思政教师不敢讲、不会讲黄河文化的窘境,影响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第二,黄河文化的融入方式单一、僵化,以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第三,高校思政教育需思政课和专业课程思政结合,高校思政教师的研究不足,专业课教师做课程思政的元素不足,难以将黄河文化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难以在高校内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第四,黄河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入尚未深入实践层,与学生实践存在脱节,尚未真正发挥出育人的价值。

(三)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实践策略

1)理论教学维度——黄河文化融入理论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教师率先做好理论研究工作,结合黄河文化和本省市资源、本校资源形成思政教育成果,讲好“黄河故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院系教师的专业研究,是高校开设“黄河文化”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高校其他院系专业教师做课程思政的依据。高校应以“黄河文化”系列课程为核心,设置融入黄河文化的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校本文化课程框架。

2)交叉融合维度——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

高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融合黄河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课程的方式,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其研究理论成果的提取,通过对黄河文化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实现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高校思政教师们需承担起交叉融合的主要职责,助力专业教师们做好课程思政优化。

3)思政教育维度——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高校各专业教师结合思政教师们的辅助,做好黄河文化融入的课程思政教学优化设计,分类黄河文化、提取黄河文化,与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以文化价值引领为导向,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度和文化高度,形成以高校院系为载体的育人体系。

4)社会实践维度——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实践层面

高校组织实践活动,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使各院系专业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深度体验黄河文化。专业教师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黄河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的角度了解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从体验、实践的角度加深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增设研究课题,提高高校教师理论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育人模式的主力军,其理论素养、对黄河文化研究的深入程度直接决定了黄河文化的融入效果,其开发出的黄河文化素材资源是其他专业教师做课程思政的来源。高校可增设“黄河文化”相关课题,鼓励思政课教师从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等角度研究黄河文化,鼓励思政课教师将黄河文化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高校可联合黄河文化方面的专家,做面向思政课教师的专题讲座,让思政课教师有途径了解学习黄河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方向,更新思政课教师对黄河文化的信息储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黄河文化素养。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院系,从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入手,找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契合之处,领悟共同的文化基因,将马克思主义与黄河文化贯通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形态,谱写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在理论素养的支撑下,思政课教师可实现黄河文化对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模式的有效融入,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将黄河文化中的辛勤劳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与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独立自主的大国工匠精神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用劳动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二)结合黄河文化,开发高校文化育人课程

开设《黄河文化》选修课程,内容暂定为“了解本地黄河历史”“讲好本土黄河故事”“喜看黄河新篇章”三个主要部分。“了解本地黄河历史”以本地资源为了解黄河的基础,师生共同绘制黄河流经本省市地区的路线,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本地发生的治黄故事,出现的治黄历史名人;“讲好本土黄河故事”以人文历史的角度,讲述黄河人、黄河事,比如本地的革命先烈、抗日英雄,新时代的劳动模范,与黄河有关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喜看黄河新篇章”主要从脱贫攻坚、文化旅游、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等角度,描绘黄河流域的日新月异。《黄河文化》选修课程是高校黄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的主脉,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黄河文化,课程采用线下开设、线上录播的方式扩大影响力。课程内容不断结合黄河文化研究进展和本地发展变化进行更新调整,增强黄河文化的育人效果。

(三)黄河文化思政教学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

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可与黄河文化结合的思政资源,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高校实现三全育人。

1)黄河文化思政元素融入公共课

通识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各院系专业学生都要参与的课程,是融入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大学英语为例,在大学英语公共课上,结合festival主题单元,创设“黄河文化节”活动。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策划一个虚拟的“黄河文化节”活动,自选黄河文化元素和内容作为活动主体,设计制作文化节活动宣传资料,设计文化节活动环节,还需扮演活动主持人、文化讲解员等角色,设计相应的英语对话内容。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完成文化节活动,教师需提供《英语畅谈中国文化》慕课资源等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单元活动的理解,借活动途径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

2)黄河文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

专业课是各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构建的重要组成。以环境类专业为例,教师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黄河为主要对象,引导学生学习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和防治,学习生态环境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学习环境改善技术,将环境人“忧黄河”“治黄河”作为课程思政主线,培养环境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培养环境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养学生以科技创新构建人与黄河和谐相处的志向和目标。

(四)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实践活动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领域,也可与学生们的院系专业相结合。比如,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生可在院系的组织下开展针对本地黄河水环境生态现状的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实验分析报告,提出本地黄河流域水环境的防治意见;中文、传媒等专业的学生可围绕本地黄河相关的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地方戏曲、纪录影片等资源,探索黄河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发展关系;艺术专业学生可围绕本省市县非遗展开调查,研究本地非遗的历史渊源、保护现状、传承发展,或黄河文化相关制作歌曲、舞蹈、舞台剧等形式的文艺作品;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结合本地有关黄河的“智慧”“数字”项目要求,制作学生作品,为加快项目建设贡献力量。高校也应积极参与本地黄河文化的各类项目,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项目舞台,构建产出指向型教学实践体系,助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

结语: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需要更多专家、高校教师、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黄河文化与高校育人的融合。本文主要探讨了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路径,内容比较浅显,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麻微微,孙英杰,张焕云,等. 以黄河文化为价值导向的新工科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42 (01): 191-194.

[2] 高燕,陈慧文. 从“第二个结合”看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 (04): 152-157.

[3] 相昌慧.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的运用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 (14): 33-37.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3年青岛黄海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黄河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四维度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hxyjg2301)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