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乡土化策略实施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角色游戏;乡土化
正文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是运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的手段来促进儿童发展、增强社会认知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早在19世纪末期,随着现代教育学的兴起而逐渐得到关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等学者在探讨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了游戏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一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接受,并在20世纪中期开始在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普及。我国对角色游戏的重视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角色游戏才在国内的幼儿园逐渐推广。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如何利用乡土特色资源进行教育实践,而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呼声不断高涨,乡土教育资源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各类教育中去。
1幼儿园角色游戏中运用乡土资源的现实意义
1.1弘扬乡土资源教育价值的需要
乡土资源是儿童成长环境中最具亲和力的文化元素,扮演乡村生活中的农民、手工艺人或商贩等典型角色,儿童可以熟悉日常生活场景,还能潜移默化中掌握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这种实践式的体验学习,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促进认知发展。同时,乡土资源的引入还可以打破幼儿园课程的封闭性,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有效整合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使角色游戏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桥梁。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乡土资源丰富了角色游戏的内涵,使儿童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时,更具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在游戏中获得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认同。
1.2满足幼儿角色游戏探索的需求
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感知觉和具体操作阶段,他们通过直接接触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乡土资源作为幼儿熟悉且亲近的生活素材,能够为角色游戏提供丰富的情境,激发幼儿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乡村生活、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情境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自发体验和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获得多样的感官刺激和认知经验。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化学习,符合幼儿“在做中学”的发展特点,还能够增强其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在游戏中运用乡土资源,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同时,游戏中的互动和角色扮演能强化幼儿对社会角色、规则和合作的理解,进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乡土资源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探索路径,使角色游戏中的情境更加真实生动,满足幼儿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需求,助力其情感、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乡土化具体策略
2.1创设富有乡土特色的角色游戏活动环境
角色游戏的活动环境创设工作是营造空间、物品及氛围,使幼儿能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社会认知。目前,角色游戏的活动环境可以分为固定型与动态型两类。固定型环境主要指较为长期稳定的游戏空间,而动态型环境则是根据游戏内容随时调整的临时情境。在创设富有乡土特色的角色游戏活动环境时,教师应从物质和文化两方面入手:物质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地方特色,选择适合幼儿使用的、体现乡土风貌的道具和材料,确保它们能够在游戏中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共鸣;文化方面,教师要注重通过环境的布置呈现乡土文化的内涵,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镇江舞龙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镇江地区人民庆祝节日、祈福平安的重要民俗活动。舞龙这一传统习俗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镇江的舞龙文化则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镇江舞龙以动作轻盈灵活、龙身精美逼真著称,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举行,寓意着驱邪避灾、祈福平安。舞龙活动中的龙通常由多人操控,通过复杂的动作和默契的配合,表现出龙在云中翻腾、穿梭的动感。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活动环境创设中,引入镇江舞龙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幼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设计为镇江舞龙的节日庆典场景,利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彩带和手工制作的纸质龙头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充满节日气氛的环境。场地中央布置一条由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共同制作的龙,龙身由多个小朋友分别操控的布条或纸质环节组成,每个小朋友负责龙身的一部分。幼儿可以扮演舞龙队员、节日观众、鼓手等不同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节日中的各种活动,同时设置舞龙表演的环节,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模拟舞龙的动作与队形变化。舞龙队员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模仿龙的腾挪、盘旋、跃动等动作,这一过程要强调舞龙活动中的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身体协调,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身体的协调性与节奏感。在整个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的主动参与与互动性,鼓励他们根据游戏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2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与物质元,这些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教育价值,能够为幼儿园角色游戏提供丰富的素材。目前,运用较多的乡土资源包括传统工艺、地方节庆习俗、地域性农产品及自然景观等,这些资源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易于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时,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第一,资源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便促进他们对角色情境的理解和代入感;第二,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应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能够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要保证保角色游戏的情境丰富且具有延展性;第三,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文化内涵传递,通过角色扮演与互动,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乡土文化的精髓;第四,资源的使用需体现本土化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传承地方文化,还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使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展现新的活力与意义。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镇江香醋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镇江香醋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酿造工艺,不仅是当地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镇江人民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运用镇江香醋这一乡土资源,可以为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与丰富的文化体验。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镇江香醋的酿造过程设计一节完整的互动式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会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行初步的认知,询问他们是否知道香醋,或是否在家中见过香醋。然后再讲述镇江香醋的基本历史和酿造背景,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告诉他们香醋是如何从古代传承至今,成为镇江的一个重要象征。在情境设定中教师会将教室布置成“镇江香醋作坊”,并利用模拟醋坛、酿醋的器具和装饰有镇江特色的工坊标志等简易的道具,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作坊中的不同角色,如“酿醋师傅”“学徒”或“顾客”。活动开始时,教师会先向幼儿介绍酿醋的主要步骤,如原料的选择、发酵的过程以及储存香醋的技巧,扮演“酿醋师傅”的幼儿将负责根据教师的指导,演示将精选的高粱、大米等原料放入“发酵坛”中,解释发酵过程的关键要点。教师在一旁引导时,会注意使用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来描述酿醋过程的科学原理,以便幼儿能够理解这项传统工艺背后的知识。扮演“学徒”的幼儿将协助“师傅”完成各个步骤,并参与到模拟的酿醋工作中。他们将模拟将发酵好的醋装入坛中封存,并标记不同的生产日期,扮演“顾客”的幼儿将前来购买香醋,并与“酿醋师傅”和“学徒”进行交流。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香醋的品质、特点,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并借此机会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向外地游客推荐镇江香醋,让他们意识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珍贵性。在整个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观察幼儿的表现,并适时进行鼓励与支持。当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或对某个酿造步骤产生疑问时,教师会通过提问或互动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这种以幼儿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增强他们对角色扮演的参与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角色游戏与乡土资源的结合,丰富了儿童的游戏内容,促进了他们的多方面发展,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渠道。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燕燕. 乡土资源建构幼儿游戏化课程研究[J]. 考试周刊, 2022, (50): 158-162.
[2]何敏. 幼儿科学领域现代式与乡土化整合教育初探[J]. 新智慧, 2022, (25): 39-40.
[3]高建梅. 生态润童年 文化助生长——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探究[J]. 儿童与健康, 2021, (10): 21-23.
[4]严小莉.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 家庭百事通, 2021, (09): 26-27.
[5]姚瑶. 挖掘乡土资源,构建幼儿园班本课程[J]. 传播力研究, 2020, 4 (10): 17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