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
摘要
关键词
儿童发展视角;幼小衔接;设计与实施
正文
引言: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需尝试重构现有的课程框架,对衔接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引进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使课程教学能够提质增效。
一、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特征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具备以下多方面特征,具体来说,课程设计需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儿童在身心发育、家庭环境、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差异,课程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此外,课程知识不仅需关注通识教育,更需要促进幼儿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包含身体健康、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等。课程设计还应当包含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做铺垫。最后,幼小衔接课程还应当具备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可采取主题方式设计课程,围绕着儿童兴趣和生活紧密开展主题活动,以此来增强课程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并且,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或模拟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品质和效率。总之,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具备以上特征,幼儿园应当对现有课程框架、体系进行重构优化,提升课程教学的适应性。
二、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现阶段,在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应当尝试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管控,需明确课程目标,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其中,幼儿园应当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需求,以保证幼儿在完成幼小衔接课程学习之后能够适应小学生活环境。其中,教师应当从核心素养维度,为幼儿生活学习以及关键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课程指导,需明确哪些核心素养是重点培养的,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基于此,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如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而通过数学游戏来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幼儿教师通过参与小学听课,讲座,和小学老师举行座谈会,采访毕业生等不同形式,了解在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多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内涵。后续,基于所设定的目标,实现对幼儿学习状况更加精准全面的评价。
例如,在“小小科学家”的综合项目中,教师通过明确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该项目跨越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领域,确保幼儿在多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语言领域:设定具体目标为“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小小科学家”项目中,设置“科学故事分享会”环节,鼓励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在科学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同时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其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
科学领域:明确“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素养目标。项目中设计了“迷宫寻宝”(利用迷宫模型模拟科学实验路径规划)和“小小发明家”(鼓励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科学装置)等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锻炼逻辑思维,学会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社会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科学实验”的任务,幼儿学会了与同伴协商分工、共同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项目还安排了“科学小博士进社区”活动,让幼儿向社区居民展示科学小实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紧密合作,共同评估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目标,如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并将其融入“小小科学家”项目中。例如,在幼儿园阶段就引入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如“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让幼儿提前熟悉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并据此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植物成长日记”活动,让幼儿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注重生活化和游戏化
在锁定幼小衔接课程目标之后,教师应当结合寓教于乐的思想理念,尝试将课程进行游戏化改造设计,提升学习适应性。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关注身边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优化课程内容时,需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通过组织跨学科游戏活动,帮助儿童建立起全面的认知体系和架构,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幼儿园所设计的幼小衔接课程还应当具备迁移教学属性,即幼儿教师需通过创设与儿童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幼儿在模拟情景中感受、体验和学习,比如可以模拟超市情景、医院看病场景,给予幼儿沉浸式的体验,在情景中践行核心素养思想,鼓励幼儿通过动手实践,在学习环节做到知信行合一。因此,幼儿园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规划环节,尝试增强其生活性和游戏性,简化幼儿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品质。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加减法练习,而是设计了“小小收银员”的游戏活动。幼儿们扮演超市收银员和顾客,通过计算商品价格和找零的过程,不仅学会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还体验了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增强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在语言艺术课程中,教师设计了“故事接龙”游戏。幼儿们围坐一圈,每人轮流添加一句或一段故事内容,共同编织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新的词汇和句型,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教师组织了“小小建筑师”的跨学科游戏活动,其中,幼儿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如测量、比例)来设计建筑蓝图,使用美术技能(如绘画、手工)来制作建筑材料,并结合科学原理(如结构稳定性)来搭建建筑模型。通过这一系列跨学科的活动,幼儿们不仅掌握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认知课程中,教师创设了“小小医院”的模拟情景。幼儿们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和病人等角色,模拟医院看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不仅学习了基本的医疗知识,还体验了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社会责任。通过模拟情景的沉浸式体验,幼儿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合作、沟通、关爱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践行了这些价值观。
(三)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儿童个体差异
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应当关注过程性评价,立足于儿童个体差异,对其实施精细化指导和帮助。其中,幼儿园教师需参照前期所设定的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作为评价依据,融合多元评价内容,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能力与发展层面,衔接核心素养指标,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状况。其中,教师可以引进观察记录,分析在幼小衔接课程中幼儿学习行为、互动情况、情绪变化,了解其在不同情景下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结合作品分析,对幼儿完成的作品,如绘画、手工、看图讲述等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表达力。并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学习困惑和感受,通过口头反馈,了解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此外,还可以引导幼儿相互评价,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交技能,在评价期间,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同时,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进行评估,总结儿童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全面总结评价,评估幼儿的整体学习水平,并基于此实施教学调整和改进,结合每一位幼儿的认知差异、知识背景,做到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小小图书管理员”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负责图书的整理与归位,还需与同伴协商借阅规则,这一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又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一次“小小建筑师”的建构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小杰在搭建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他利用不同形状的积木组合出了复杂的建筑模型。教师及时记录下这一幕,并在后续的分享环节中对小杰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他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课上,幼儿们以“我的梦想家园”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教师收集了所有幼儿的作品,并对每一幅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小雨的作品色彩丰富,构图独特,展现了她对未来家园的美好憧憬。教师通过作品分析,评估了小雨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并在班级展示中特别表扬了她的作品。
此外,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组织了一次故事讲述比赛,小明在讲述过程中显得有些紧张,忘记了部分故事情节,教师耐心倾听后,并没有立即打断他,而是在他讲完后给予了温暖的拥抱和鼓励的话语:“小明,你的故事很有趣,如果下次能更自信一些,把每个细节都讲出来就更好了。”同时,教师也鼓励小明表达自己的学习困惑和感受,帮助他找到改进的方向。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当前基于儿童发展设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环境,幼儿园需尝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教学的适应性、灵活性,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颖.综合化,游戏化,多元化: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 2023(22):70-73.
[2]郭泉麟.基于幼小课程现状对当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2):3.DOI:10.3969/j.issn.1008-6757.2017.02.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