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徐娜

​(青岛市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

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每个细微之处都隐藏着学问。对此,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与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显著提升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生活;智障学生;语文课堂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殊教育也取得一定进步,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在语文课程的改革中,对于语言障碍学生的教学方案明确指出,生活调适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照顾能力。智障作为一种缺陷,无法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根治。因此,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首要目标要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能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自立。根据该目标,要深刻认识到语言学习与日常生活教学的紧密联系,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取得积极的成果。

一、特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分离

智障学生在多个发展领域,包括认知、语言、情感及人格塑造上,都显著不同于普通学生,让他们的学习之路布满荆棘。对,构建一个贴近他们生活、易于理解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这样的环境能助力他们更好地吸收与内化知识,更能在无形中推动其思维、表达及社交技能的进步。但现行的不少语文教材在设计上过于追求系统化与科学化,却未能充分考虑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衔接。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会为智障学生的学习增设不必要的障碍,甚至阻碍他们在语文应用能力上的实质性提升。为弥补这一不足,急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整,确保其能紧密贴合智障学生的日常实际。

(二)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以教师的话语作为学习的中心,这种情况会引发双重问题。第一,学生在教学流程中往往扮演被动接收者的角色,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第二,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主要被框定在课堂环境内,导致他们缺乏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因此,学生在课堂外的语言学习活动相对匮乏,他们的学习世界与生活实际相互割裂,精神追求也与实际脱节。这种境况不仅会阻碍学生积极地去追寻生命体验和建构个人意义,还让他们的学习途径显得单一且缺乏深度。对此,要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语言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进行反思、调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技能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教学观念脱离了实际生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倾向于将重点放在字词记忆、基础阅读理解及听力训练等方面,而相对忽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这种偏离生活轨道的教学方式,会让原本应充满趣味与探索性的语文学习变得单调乏味,将丰富的语文能力培养简化为机械的技能操练。这不仅与生活的真实脉络相差甚远,更很难在智障学生心中留下印记。对此,教师急需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智障学生去观察、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元素,鼓励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从而真正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场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环境中更自然地接触和学习语文,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滋养其学习兴趣。

二、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生活

教学环境,特别是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其布置与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注重教室环境的温馨与生活化布置,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思想碰撞与情感抒发的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在更贴近自然与真实的状态下专注学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交汇点,让教学内容更契合他们的实际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并增强他们与实际生活的互动与感知。为进一步营造宽松、平等且有挑战性的语文课堂氛围,教师要通过具体课文的教学,自然地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积极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例如,在教授关于花草树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前往校园的花坛,开展一项富有教育意义的贴标签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展示写有植物名称的标签,要求学生准确读出标签内容,并迅速识别出相应的植物,同时观察其特征。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还有效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与实践技能。

(二)落实学科主题教学,让学生齐头并进

智障学生因自身的认知与记忆障碍,常常面临学习进度缓慢和遗忘率高的挑战。同时他们在知识的准确再现方面也遇到不少困难。对于这些问题,考虑到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与渗透,教师可以采用主题教学法,帮助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智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记忆力,还能更好地贴合他们的学习特点。

例如,小小美食家”为主题教学,该主题涉及与餐饮相关的各类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探索快餐、自助餐、西餐及饭店就餐等多样化的饮食文化。为了学生对这些餐饮形式和环境有更直观与深入的理解,教师运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及情景模拟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在生活语文的课堂,学生通过设计课文,学习如何在不同餐饮场合中得体地用餐,如,品尝快餐、享受自助餐的乐趣、体验西餐的礼仪及餐厅中的用餐规范等。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餐饮词汇和表达句式,还能为他们今后在社区中的实际交往与用餐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生活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学习点餐技巧和菜价计算,他们了解外出用餐的基本步骤和费用结算方式帮助他们掌握查看菜单、合理点餐、准确付款等实用技能,为他们在社区中独立自主地享受用餐体验做好充分准备。另外,还将组织社区融合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菜场和超市,亲手挑选食材并尝试制作简单的快餐如三明治和煮方便面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还能在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将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的快餐店,让他们亲身体验从选餐到结账的整个用餐流程。

(三)走近生活,在模仿中学习语文

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华,承载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细节与深邃思想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旅途中,他们不仅是在解析文字,更是通过这些文字,去探索、构建与之对应的生活世界,从而收获个人独特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能更高效地领悟语文的精髓,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便应运而生倡导将学习融入生活情境中。然而,有些课文内容描绘的场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差比较远,这无疑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为弥补这一差距,教师运用情境创设的手法,将课文描绘的遥远世界拉近到学生眼前。

例如,在教授《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展现草原那广袤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象。让学生仿佛能置身于那片辽阔的天地之间,亲身感受那份自由与豪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他们深入探索课文的内在意蕴。除了情境创设,教师尝试将课文内容改编为生动的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表演。如,《草船借箭》,学生化身为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通过演绎和对话,重现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与自然景观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通过撰写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来巩固所学内容。

(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连接生活

随着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推行,教学方式已经迎来深刻的转型这一转型的重心,在于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全面强化,以及对学习、思考与实践过程的贯彻。此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程注入更开放与动态的元素,帮助学生领悟语文与生活的交融关系,进一步推动语文知识的内化。在教材内容的甄选上,教师特别注重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围绕学校、个人、家庭、自然及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力求学生在熟悉的日常情境中,能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语文,真切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仅注重课堂内的知识传授,更致力于将教学触角延伸学生的生活领域,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有生活气息、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例如,早餐文化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限于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的实际环境,进行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早餐,独立与服务人员进行交流。

结束语:

总而言之,融入生活实践,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能焕发新的活力。通过融合教学与生活,不仅能助力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与运用语文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与渴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智障学生同样能体会到自我成长的喜悦,领略学习的乐趣。通过不懈探索与实践,为智障学生营造一个更鲜活、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堂,能让他们在愉悦与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倩倩.融合教育让培智语文课堂生机盎然[J].启迪与智慧(上),2021,(09):27-28.

[2] 赵晓燕.对话式教学,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5,(09):95-96.

[3] 韩祝英.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师道(教研),2020,(05):179-179.

[4] 古丽奴尔·卡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J].教育艺术,2013,(08):66-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