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严堵国资损害流失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资产管理;策略
正文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所持有的国有资产规模日益壮大,资产类型也日趋多样化,然而,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资产管理上的种种隐患。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如制度建设滞后、管理流程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损失与浪费,严重影响高校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社会声誉。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管理策略,以期为高校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众多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构建上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管理制度往往体系不完整、内容零散,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工作很容易陷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有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往往因为执行不力而形同虚设,制度上的空洞和执行上的疲软,使得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发挥应有的效能。
(二)管理责任意识不强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缺失,这种缺失既体现在管理层对资产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也体现在具体管理人员对岗位职责的淡漠。一些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资产的使用、维护和处置环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进一步加剧了资产管理问题的严重性。
(三)监督检查不到位
监督检查是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些高校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检查频次和深度远远不够,导致潜在问题难以及时暴露,更谈不上得到有效整改。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往往因为处罚力度不够而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这在无形中助长了违规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却严重滞后,陈旧的管理系统、单一的功能模块,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资产管理工作的复杂需求。这种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在无形中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风险。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动态监控无法实现,导致决策者难以掌握资产的最新状况,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由信息化建设滞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严堵国资损害流失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
1.制定全面且细致的管理制度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不能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应深入到每一个管理细节,制定制度时,高校需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资产规模、使用频率、管理人员配备等,确保制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制度应涵盖资产从购置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资产的申购、验收、入账、使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2.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如内部培训、宣传手册、线上课程等,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确保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制度内容。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严肃处理,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1.优化资产管理流程
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对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设计。例如,在资产购置环节,引入市场调研和成本效益分析,确保资产购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在资产使用环节,建立详细的资产使用档案,记录资产的使用情况、维护记录等,为后续的资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实施动态监控与风险评估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监控。通过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管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产安全
1.监督检查机制的全方位构建
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应是孤立的、片面的,而应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监督检查的目标和原则,即以确保资产安全、提高管理效率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监督检查内容,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管。
在监督检查的方式上,也应注重创新与多样性。除传统的定期自查、专项检查外,还可引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新模式,通过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高检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对国有资产实时动态监控,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与准确性。
2. 违规行为的严肃处理与震慑
监督检查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整改和预防,提升整个管理体系的效能,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高校必须采取严肃的态度进行处理,不仅要求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操作,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处罚机制。在处罚力度上,高校应坚决摒弃“蜻蜓点水”式的轻微处罚,而是要根据违规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甚至法律追究。通过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3. 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监督检查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高校应将监督检查作为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抓手,通过每一次检查、整改与提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还要注重将监督检查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和压力,激励各级管理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担当作为。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1. 构建先进、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高校应积极响应数字化转型的号召,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要任务是构建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一平台应能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录入、更新与查询,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平台还应具备动态监控功能,能够实时追踪资产的状态与位置,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资产运营情况。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应融入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如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以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剖析,为高校的资产配置、预算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这样,高校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资产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管理效率和资产利用率的双重提升。
2. 打造坚不可摧的信息安全防线
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置于首位,要求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安全措施。技术上,高校应采用最先进的加密技术和防火墙系统,有效抵御外部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同时,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和修复,确保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稳健运行。
除技术层面的防范,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也至关重要,高校应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升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让管理人员深刻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3. 信息化引领下的资产管理新模式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不仅是对传统资产管理方式的革新,更是对高校管理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在信息化的引领下,高校应积极探索资产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的共享和调剂,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资产使用效益分析,指导未来的资产配置决策等。
结束语: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对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的良好氛围。加强监督检查,构筑严密的资产安全保障网,及时发现并纠正管理漏洞;推进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控。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效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严防国资流失,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将继续探索高校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蒋科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之构建[J].财会月刊,2018(19):79-84.
[2]郭娟.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优化[J].会计之友,2018(09):156-160.
[3]彭高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6(02):266-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