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法;中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
正文
引言: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中职思政教学亟需革新,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渴求与个性化学习特点。互动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推动中职思政课堂转型的重要力量。它倡导在教与学中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思政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探索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政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难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使思政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更能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挑战[1]。思政课程作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锻炼和思维碰撞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创设与导入
情境创设的精髓在于“贴近”,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思政闪光点,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中。比如,教师可以关注校园内的诚信事迹、社会上的公益行动或是历史长河中的光辉篇章,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思政世界的桥梁。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时代感,更富含深刻的思政内涵,能够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出发,逐步领悟到更为广阔的思政理念。
故事讲述,作为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魅力在于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同悲共喜。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适时的情感投入,将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听到故事的内容,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价值观,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视频展示,则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为情境创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新闻报道、微电影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政的力量和价值。视频中的画面、声音和情节,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深入思考并产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中的空白点和争议点,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或讨论话题,让学生在观看后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课程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问题驱动与讨论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链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引导学习的灯塔。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链,这些问题如同阶梯一般,引领学生逐级攀登至知识的顶峰。这些问题不仅应紧扣课程主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探讨“公平与正义”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从“你如何理解公平与正义?”这一基础问题出发,逐步深入至“社会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其根源何在?”、“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等更为复杂和深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链,既帮助学生搭建了理解框架,又促使他们不断挖掘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讨论是思想交流的盛宴,也是观点碰撞的舞台。在问题驱动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相互学习的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各抒己见,形成小组内部的共识或争议。这种小范围的讨论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感,鼓励他们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而全班讨论,则能将各个小组的观点汇聚一堂,形成更为广泛和多元的思想碰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这样的讨论氛围,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教师适时引导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需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确保讨论始终围绕核心思政观点展开,避免偏离主题或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当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通过提问、澄清概念或提供新的视角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聚焦到核心问题上。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讨论动态,及时发现并表扬那些具有创新性或深刻性的观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梳理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
1.围绕思政主题设计小组合作项目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做中学”,而小组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小组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应紧密围绕思政主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环保意识的社区宣传”、“法治精神的校园践行”等,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在项目的设计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能在其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实施。
2.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协作。在项目启动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进度汇报和交流讨论,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3]。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勇于担当,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
3.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与反思
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在遇到困难时,团队成员应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互动式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法于中职思政教学过程中,为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细致考虑并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一,确保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核心所在。互动不应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避免成为一场空洞的“过场戏”。教师应精心设计互动环节,确保它们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深层次的交流与讨论。通过真实的互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思政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4]。第二,平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至关重要。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讨论,并适时地提供反馈和指导。然而,教师的作用应止步于引导,不应替代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是实施互动式教学法不可忽视的方面。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互动环节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并在互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结束语
在中职院校的思政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引入为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以及探索兴趣与主动性。它促使思政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交流中成长。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深入,推动中职思政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杜宇.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4):139-140.
[2] 刘晓芳.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7):149-150.
[3] 黄菲.中职思政课有效互动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66.
[4] 谭思为.中职思政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J].思政研究,2021:97-99,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