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教室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读写教室理念;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读写结合;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读写教室理念强调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象依然普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这一背景,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中融入读写教室理念,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读写分离的现象如同一道隐形的壁垒,不仅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一)教师对读写结合理解不足
1理念认知的局限性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读写结合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技巧或手段,而非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他们可能知道读写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未能深刻认识到这种联系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很难主动地将读写结合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更难以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
2专业发展的滞后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如培训机会不足、自我学习动力不足等,其专业发展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自然也难以得到他们的充分重视和有效实施。
(二)读写分离的教学实践
1阅读与写作的割裂
在实际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象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教师们往往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视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分别进行授课。在阅读课上,他们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语言表达等;而在写作课上,则更多地关注写作技巧的训练和写作成果的展示。这种割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也无法在写作中巩固和深化阅读所得的知识和技能。
2写作教学的空洞与乏味
读写分离的教学实践还体现在写作教学的空洞与乏味上。由于缺乏与阅读内容的紧密联系,写作教学往往变得单调乏味、缺乏生气。教师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容易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3教学效果的低下与反馈的缺失
读写分离的教学实践最终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和反馈的缺失。由于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学生无法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情感体验,也无法在写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素材和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导致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有效评估和反馈机制,他们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读写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基于读写教室理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读写教室理念并贯穿于大单元教学设计之中,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读写能力融合的关键路径。
(一)整体解读教材单元内容,明确读写结合点
1. 深度剖析单元主题与文本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需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这包括分析单元主题、文本类型、语言特色、情感价值等多个维度。例如,在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某个单元中,若主题为“自然之美”,教师就应细致阅读该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如《观潮》、《走月亮》等,理解它们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现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描绘这种美。
2. 挖掘读写结合的具体点
在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后,教师应着重挖掘读写结合的具体点。这些点可以是文本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形象、某种修辞手法或是一种情感表达。例如,在《观潮》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描绘自己所见过的美丽风景。
3. 构建读写一体化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应构建一个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应明确每个课时或教学环节的读写任务和目标,确保读写活动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贯穿始终。例如,可以设置“初读感知—精读品味—读写结合—创作实践”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逐步深入文本,最终实现读写能力的融合提升。
(二)科学定位单元学习目标,提炼KUD目标和大概念
1. 明确KUD目标
KUD目标(关键理解、理解后能做的事、持久理解)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指引。在读写结合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和文本特点,提炼出具体的KUD目标。例如,“关键理解”可以是理解自然之美的多样性及其对人类情感的影响;“理解后能做的事”则可以是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感受;“持久理解”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2. 提炼大概念
大概念是连接不同知识点和技能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大概念可以围绕“语言与表达”、“情感与认知”等核心领域展开。例如,“语言与表达”的大概念可以是“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够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情感与认知”的大概念则可以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可以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三)合理创设单元学习情境,设计核心学习任务
1.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学习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应合理创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现象,也可以是模拟的故事情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自然之美”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自然景色,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奇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 设计挑战性的核心学习任务
核心学习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单元主题和文本内容。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任务。例如,“设计一份自然美景旅游手册”,这个任务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整合、创意设计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迁移
1. 阅读后的写作练习
在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写作中。例如,在《走月亮》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夜晚散步时所见所感的短文。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2. 写作前的素材收集与阅读
在写作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主题进行素材的收集和阅读。这些素材可以来自教材、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多个渠道。通过收集和阅读这些素材,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情感体验,为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在准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变化”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或观看一些纪录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
(五)注重评价与反馈,优化教学策略
1. 制定科学适切的评价标准
在读写结合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制定科学适切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作文质量、阅读理解能力等),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2. 及时反馈与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这些反馈可以是书面的评语、口头的点评或是个性化的建议。通过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优化教学策略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这包括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等。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基于读写教室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通过整体解读教材、科学定位目标、合理创设情境、实施一体化教学活动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等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读写能力的融合提升,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读写教室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框架,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明确读写结合点,我们确保了教学活动能够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读写不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科学定位学习目标与提炼大概念,为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深度,确保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性。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力量,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实效性。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则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循环。此外,本文强调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为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及时、准确的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而学生也能在反馈中认识自我,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云月.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语文建设, 2020(12): 34-36.
[2] 张晓东. 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读写融合模式探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05): 45-49.
[3] 李华梅. 读写教室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实践[J]. 现代教育科学, 2022(01): 90-9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