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中的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思政教育;融合
正文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还培养他们的思想认知,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这种融合实践有助于优化课程思政,并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融入思政理念,体育课程能构建出立德树人的发展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结合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可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潜在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上,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为有效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要积极应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提高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一、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明确这一宏伟目标,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学校是这一使命的承载者,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号召,努力培养出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又具备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将“立德树人”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衷心拥护党的纲领,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为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体育课程具备实践性和体验性特征,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更是激发爱国情感的重要阵地。将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更为高质量完成教育任务、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现状强化国民体质
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滑,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尽管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但这一问题的根本性改善仍显迟缓,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程的轻视、对升学体育考核的漠视,无疑会加剧体育教育的边缘化,导致学生运动机会匮乏,体育技能掌握不足。而小学生是国家的雏鹰、民族的希望,其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更注重学生体质的全面提升。而思政教育的融入,正是体育教育回归本真、担当起时代责任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丰盈、多元的教育环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探索体育思政教育内涵
习主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更要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完善的人格、及意志的锻炼。以此为指导,小学教育应将体育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实施渠道,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深化。在开发体育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有优势,将各类体育项目的知识、历史渊源、目标任务、相关故事、及内在精神,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体育的丰富内涵,还能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感。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探索体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挖掘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寻找二者之间的共鸣点与契合处。
二、小学体育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体系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将重点置于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以此建立出系统且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框架,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特点,量身定制既切合学生实际又有深度的思政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利用体育竞赛这一有效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并通过体能训练这一关键环节,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久耐力。为进一步地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要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在课程规划时,通过深入解读体育精神的内涵、传播鼓舞人心的体育故事等多元化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如,通过讲述体育英雄为国家争光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策划多样化的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竞争心态。除此之外,还应推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各个环节的融合与无缝衔接,打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通过在体育课程中精心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其吸引力,还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二)教师以身作则,以德立身并以德施教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素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除了掌握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以外,教师还应该坚守政治信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无形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课堂上,尤其是在进行“跑”这类高强度项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不仅要详细讲解动作技巧,更要身体力行,通过精准的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要领。
例如,在教授短跑技巧时,教师可以从起跑姿势、步伐调整、呼吸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规范动作带来的美感与效率。另外,教师还应善于运用自身的运动经验和故事来激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坚韧品格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热潮,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运动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来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角色。
(三)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效果
实际上,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内容的延伸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增强学生体育素养与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内涵,明确教材所指引的教学方向,并据此进行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设计。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以及他们的体能水平,融入当地的体育与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构建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体系。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思政教育元素以多元化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体育比赛的精彩片段或体育主题的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另外,组织团队之间的体育竞赛或角色扮演等活动,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并促进他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
例如,在体育课程的排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地将女排精神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女排的经典比赛视频、训练纪实、及相关影视素材,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女排队员的坚韧意志、团队合作精神、及追求卓越的品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能为他们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女排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缩影,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深远而重大。将女排精神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激励他们在逆境中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在排球训练的环节中,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中,让其成为衡量学生表现的重要标准,通过教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严格遵守规则、尊重竞争对手、珍视集体荣誉,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教师要综合考虑他们在技术掌握、团队合作、动作协调性、及耐力等多个方面的表现,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准确的教学指导。当学生在比赛中遇到争议或冲突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利用思政教育的理念化解矛盾。在处理过程中,教师应坚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裁判的判决,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比赛结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的出色表现和展现出的体育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实现个人突破,并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进步,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结束语:
总之,教育乃百年大计,其中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并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更追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成效。对此,教师要不断拓宽教学视野,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教育的全面价值。在确保学生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感受学习的魅力,能助力学生实现体魄强健、精神充实、智慧启迪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 陈晨.思政教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路径探索——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4):I0011-I0011.
[2] 梁颖珊.现代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路径探索——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理论与实践》[J].领导科学,2023,(06):153-153.
[3] 赵翔宇.新时代高校英语思政教育的革新意义与路径探索——评《高校英语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J].领导科学,2023,(06):154-154.
[4] 常志利.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路径研究——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与探索》[J].中国油脂,2023,48(04):I0052-I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