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价值意蕴、主要特征与构建原则
摘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价值意蕴;主要特征;构建原则
正文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激发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实践形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效性,为思政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活力,本文将从价值意蕴、主要特征和构建原则三个维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价值意蕴
(一)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就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以其生动的故事性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将原本抽象、深奥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叙事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主动参与者,他们在浸润式的体验中感受、思考并内化教育内容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确证人的客观现实存在
叙事作为人类理解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将碎片化、阶段性的事实经验整合成连贯、有意义的整体,更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我们的自我本质和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关注与凸显,他们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在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往往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接受能力,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则通过以平等交互为基础的教育方式,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小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阻力。通过细节叙事增加思政课的趣味程度和信息密度,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在无形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主要特征
(一)叙事过程的浸润性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显著特征是叙事过程的浸润性,体现在教师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与丰富的情感表达,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学习环境,这个过程中,教育内容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熏陶。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内容,增强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浸润性的叙事过程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引导者和倾听者,他们在叙事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情感变化,及时调整叙事策略,以确保教育内容能够深入人心。
(二)叙事内容的审美性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审美性意味着教师在选择叙事素材时,不仅注重其思想性和教育性,还强调其艺术性和感染力,通过精选具有审美价值的故事素材,教师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思考与感悟。审美性的叙事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还能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当教育内容以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三)叙事成效的长期性
由于叙事过程具有浸润性,叙事内容具有审美性,因此教师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反而会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念和准则,对其未来的行为与态度产生持续的影响。长期性的叙事成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追求的目标之一,体现教师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注和期待。通过叙事的方式,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塑造了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构建原则
(一)主流叙事引领多元叙事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时,必须坚持主流叙事的核心地位,以其引领并整合多元叙事,主流叙事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权威性,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多元叙事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主流叙事对多元叙事的引领,可以形成既统一又多样的思政教育叙事体系,既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实践要求教师在叙事过程中,既要注重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实现教育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二)社会叙事互动个人叙事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不仅要关注宏大的社会历史进程,还要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成长历程,社会叙事与个人叙事的互动,是构建思政教育叙事的重要原则。社会叙事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叙事则是个体对社会叙事的独特诠释和体验,反映了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价值追求。通过社会叙事与个人叙事的互动,可以促使学生在感受社会脉动的同时,深入思考自我定位与价值选择,实现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要求教师在叙事过程中,既要注重呈现社会历史的全貌,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其主动参与与自我反思的意愿。
(三)传统叙事转向数字叙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叙事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新方向,传统叙事虽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但在传播方式、互动性与更新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数字叙事则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叙事进行创新与拓展,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和可交互,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构建思政教育叙事时,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探索传统叙事与数字叙事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新形态,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丰富叙事形式和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四)民族叙事融通国际叙事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民族叙事与国际叙事的融通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叙事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国际叙事则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民族叙事与国际叙事的融通,可以促使学生在坚守民族文化根基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要求教师在叙事过程中,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要关注全球发展动态和国际合作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世界观。
四、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主要路径
(一)故事化路径,以生动故事传递深刻思想
故事化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精心挑选和构思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挖掘和提炼与教育内容相契合的故事素材,以及运用恰当的叙事技巧和方法来呈现故事。
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广泛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相关的故事资源,包括历史故事、现实案例、人物传记等,确保故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和加工故事素材,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来讲述故事,营造引人入胜的叙事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故事化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不仅能够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故事情境,与故事人物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与接受故事所传递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二)情境化路径:创设真实情境促进体验感悟
情境化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和理解教育内容,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实施情境化路径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情境创设方式,如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实地考察等;精心设计和布置情境,确保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产生共鸣;在情境体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总结体验中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情境化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能够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不仅能够获得直观的感受和认知,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创新的教育方式,通过浸润性的叙事、审美性的内容和长期性的成效,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关注个体现实存在,并提升教育质量。构建时需引领多元、互动个人、转向数字、融通国际。
参考文献:
[1]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 2021(9):3.
[2]刘洋.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