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探索;观察能力;
正文
引言:针对当前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希望老师能够有效明确小学科学学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具体意义以及采取可行方法来推动整体效能的提升。
一、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分析
1.1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好动且对于周边事物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充分把握学生能力特点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学科教学的时效性以及教学整体质量。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通过结合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和具体的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科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感受科学学科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在学习环节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和积极主动配合老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并且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现象和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够再配合后续的教学手段和实验操作来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学习前人理念和成果、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为学生后续阶段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同步成长。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课程设计大多是内容形式相对简单且极具启迪性和探究性的内容,通过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的生活来进行能力的巩固和转变为自身的素质,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观察能力来实现发掘和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观察能力以及现实问题的探究意识,为学生提高科学知识的感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2.1 老师问题
在现阶段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虽然许多教师响应新课改以素质教育等各项国家政策来推动整体学科教学内容形式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仍然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学课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采取传统灌输式和老师作为绝对核心的方式来进行机械式的引导和理论知识的背诵,学生们被动的接收老师传递的知识,并没有形成对于科学学科的主动化认知和探索的欲望。并且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和观察有关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老师作为绝对核心来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递和演示实验,并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形式的创新和探索。再者,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性格活泼好动且缺乏长效课堂关注度,因此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大多是采取看热闹和观察新鲜事物的心态来进行学科的学习。虽然老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和扩展科学学科教学内容形式和投入趣味性的元素来进行教学,但是缺乏对于学生在学习环节过程中的动态化关注以及良好的师生交流和学习的反馈。因此整体教学虽然呈现出课堂氛围活跃和学生积极性较强,但是学生未能有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实验的现象以及内在核心的有效把握,并且在良好的师生沟通交流沟通和小组合作过程中实现观察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2.2 学生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小学科学学科学习以及观察能力培养教学环节过程中自身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们自身缺乏对于学科的探索动力以及自主意识,盲目的跟随老师的教学安排和理念来进行实验现象或是理论知识的观察和学习,花费大量的时间,并没有取到预期的教学成效和构建完善化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其次,部分学生并没有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保持正视和理性的态度。仅仅只是将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现象作为一项休闲和放松类的学科来进行学习,并没有对科学理论知识和各种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所展示的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进行细节化的学习和记录。加上个别学生本身缺乏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探索的动力,更多的是习惯于被动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记录。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进步速度较慢且整体学科教学活动的效果有待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效能的具体措施探索
3.1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调动学生作为学科发展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效能和整体学科教学成效的关键。需要老师能够在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和任务安排环节的过程中,能够布置更多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操作任务,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引导和活动安排来创造更多的学习契机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彰显学生作为学科发展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声音的传播相关战略内容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在导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保持安静,并提出设问“同学们,现在除了能够听到老师的讲话声音,你们还能听到哪些声音?”。通过给予学生一分钟的仔细聆听后,学生会回答“教室外其他班级的老师讲课声、学校外的汽车喇叭声等”回答。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再次引导“各种声音是通过空气来进行传播,假设没有空气的话,我们是否能够听到这些声音?”。在学生们进行小组间交流后,老师可以线下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闹钟以及密封的透明罩,或者是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相关的实验操作。通过线下或是线上的展示来帮助学生了解到“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闹钟的声音会越来越弱,直到听不见”的现象和原理。结合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本章节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结合线下各种趣味性的教具和材料,或者网上各种趣味性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借助趣味性的实验操作和现实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在多样化的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科学学科学习的认知以及启动生本学习思维。
3.2 观察习惯的有效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兴趣,是实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效能和推动各项教学任务目标完成的具体措施。通过在教学环节提供不同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内容的观察,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环节的过程中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在学习和模仿其他同学的观察思路的过程中,更好的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思维。
例如在进行实践操作动手种植蔬菜或是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前布置蔬菜种类辨识以及蔬菜种子收集相关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市场购买不同类型的蔬菜种子。并在导学阶段能够通过收集学生们的蔬菜种子来进行特点以及不同蔬菜种植方法等各项要素的解析和说明。通过从蔬菜的种类、种植方法以及适应温度等各项要素来进行对比分析和交流,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组间的合作和自主观察等各项来逐步探索正确的结论和逐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教室空闲区域来进行小组间的蔬菜种植,要求各小组成员能够分别承担蔬菜养护以及记录等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蔬菜成果以及过程记录等各项数据的交流,并在所有蔬菜能够成熟后进行最佳种植小能手等各种奖项的评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小组间成果的评选等方式,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锻炼学生日常生活观察能力。
3.3 学习观察方法和掌握观察角度
首先,需要老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巧妙且科学的观察方法,以此来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学习风向和气候相关章节内容教学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获得良好的观察体验和提高观察能力的培养效能,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长时间的学习任务“各小组能够安排成员分别负责周一到周日的风向和风力的观察记录,在下一周课堂进行小组件的成果展示。”由于部分学生对于风向的判断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缺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熟练度,因此也就需要老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来结合具体的风向和风力的观察方式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方法掌握能力。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来对当前的风力进行判断。此来通过反复观察以及生活化的展示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有着不同的结论,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对于事物进行观察和总结事物的本质特点。例如在进行讨论笔芯为什么收缩的实践操作环节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该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在多媒体或是线下深入到各小组来拆解圆珠笔,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拆解圆珠笔、观察圆珠笔各个结构以及圆珠笔的重新组装等实现过程,来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圆珠笔伸缩原理的掌握。
四、结束语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观察习惯的有效培养,学习观察方法和掌握观察角度等措施,是本文探索小学科学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效能的具体措施。需要老师能够充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情以及观察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来进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和后期优化。
参考文献 :
[1]曹铮.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4,(08):136-138.
[2]张方.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N].科学导报,2024-03-19(B03).DOI:10.28511/n.cnki.nkxdb.2024.000180.
[3]魏淑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措施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7):114-116.
[4]朱春香.在科学实验中盛开观察之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3,(10):154-156.
[5]朱毅超.科学学习重在观察——基于观察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10):136-138.
[6]王亚萍.打开视界在观察中发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3,(27):8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