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微课程的改进思考建议——以班级微课程网络图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微课程网络图;班级;要点讨论;校本微课程
正文
一、幼儿中心,制定微课程
“课程是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轴心展开,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而进行。”【1】在已有的关于“幼儿主体”的相关资料的分析中,我们也知道:幼儿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地位,而教师就是帮助幼儿发挥主体性地位的另一大主体。通过实施课程,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幼儿主体地位,也能够在制定课程计划、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
根据本学期我们幼儿园以及分园的微课程教研活动,我们能够发现:在分享交流的25个班级(其中包含分园6个班级)的微课程中,都是以幼儿的兴趣或者问题出发进行实践探索的,都能够较为具体地体现班级特点,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活动,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兴趣或者问题的关注。
二、班级核心,分享微课程
1.教研共学,感受微课程的内涵
根据学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首先了解了班本课程(即本次讨论的微课程)的定义:班本课程是以尊重幼儿发展差异为前提,依托各种资源,师幼共同建构的服务于幼儿个性发展的课程。探究路线为:考虑本地区资源、园本资源、本班级资源、幼儿发展现状、家长现状、教师现状、周围环境现状等(见图1:微课程内涵)。而校本微课程就是在班级微课程的建构基础上进行的再建构,需要我们从班级微课程出发,进行探究,然后进行反思和再建构。
(图1:微课程内涵)
2.根据教研成果,小结微课程记录表
在以班级为核心的分享交流中,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微课程进行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微课程实施记录表格”进行简单论述。根据总园和奥园分园的班级微课程分享活动素材(教研活动和公众号内容),我们进行2张表格的论述,主要对微课程名称、幼儿的年龄阶段、课程来源、课程框架、课程特点、“留白”点等要点进行展示。可以参考如下图片(图2:微课程网络图简介):(说明:“课程来源”由作者根据公众号内容小结并加粗了重点强调的点;“课程框架”中蓝色为缺少具体框架,由公众号小标题补充;“课程特点”由作者根据公众号内容进行简单小结,“‘留白’点”中紫色的文字为作者的个人想法;“课程特点”和“留白”点一般不超过3条,个别可以有4条。具体表格可以另附,以下为表格的部分内容。由于版面有限,完整的“年龄阶段”信息暂略,相关分析可以继续参考接下来论述时的图3。)
(图2:微课程网络图简介)
3.明确班级微课程探究方向
本次研究以不同班级的微课程脉络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要点(即:课程来源、课程框架、课程特点、“留白”点)进行分析,同时鼓励教师继续明确微课程中的具体实施目标,鼓励教师把具体实施目标写入微课程网络图中。
其中,“课程来源”在“微课程实施记录表格”中可以进行简单的统计,统计结果见下图(图3:“课程来源”统计图,数据包含奥园分园。其中,若问题来源与多个维度交叉的,则都进行记录,如:“绘本阅读引发兴趣”在“幼儿兴趣”和“绘本阅读”都进行记录、“生活自理问题”在“幼儿问题”和“幼儿园一日生活”都进行记录等。)
课程来源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总计 |
1.幼儿兴趣 | 4 | 6 | 6 | 16 |
2.幼儿问题 | 3 | 1 | 2 | 6 |
3.幼儿园资源(环境) | 2 | 2 | 4 | |
4.幼儿园一日生活 | 3 | 2 | 2 | 7 |
5.绘本阅读 | 1 | 1 | ||
6.生活素材(生活经验)、假期趣事 | 1 | 1 | ||
7.幼儿园游戏(发展)需要 | 1 | 1 | ||
8.年龄阶段特点 | 1 | 1 | ||
9.幼儿发展需要 | 1 | 1 |
(图3:“课程来源”统计图)
对比分析以上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班级微课程的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的,不过还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问题为主;一些其他的“课程来源”是多与幼儿的兴趣或需要相关的。有相关学者【2】在“课程来源”中具体讨论过“幼儿兴趣爱好”、“幼儿经验冲突”、“幼儿问题探究”,而本次的微课程研究维度较之有所进步,维度更多,说明微课程是在不断发展的,可以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来源”方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当然,不同的分类有时是有交叉的。
在具体实施微课程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教师与幼儿经验的共同梳理过程,因此,我们也可以用“经验脉络图”来解释“微课程网络图”。我们知道:“经验脉络图就是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年龄阶段和发展需要预设的主题内容”【3】,若框架中不具有体现班级特点的小目标,就显得过于宽泛。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图4、图5。不过,具体的微课程网络图不是简单的课程小目标、“留白”点就够的。
(图4:微课程小目标/课程框架参考)
(图5:“留白”点参考)
三、对比分析,思考微课程
1.对师幼双主体地位的再思考
在我们的班级微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能够根据“课程框架”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以“图2:微课程网络图简介”中小一班《剥剥小能手》为例,就能发现:教师是在以幼儿问题出发,进行班级微课程的构建的,在利用一系列资源(如:家长资源)的前提下,幼儿与教师都得到了成长。而其他学者在进行课程的探索过程中,也是能够体现“双主体育人”原则的【4】。
2.对微课程资源利用的再思考
在利用微课程资源时,每个班级都在积极利用,具体有: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绘本资源、文化资源等,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渗透利用的,因此不是特别明显。
3.对不同班级微课程特点的再思考
在“课程特点”一栏,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班级有不同的要点,但是这些特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因为:有些特点因为与其他班级微课程类似没有列出、有些特点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时增减,如:调查问卷、小游戏、整合集体教学活动、家园合作等。
4.对不同年龄阶段微课程的再思考
小班的微课程的“留白”点较中大班更多一些,且更多地偏向于自理能力方面;中大班的“留白”点更多偏向于继续探索(不限领域或者说:“留白”点不够明确),这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四、未来整改方向
1.明确课程框架,提供教学目标
我们的课程框架虽然是可以比较宽泛的、自由的,但是也需要教师明确本次微课程的大体活动目标,即:教学目标。如果能够有效地把一些教学(活动)目标与课程框架中的小标题巧妙融合(如:把具体目标列在小标题后或者把目标改短附在小标题后),就最好不过了。在本次的25个班级的微课程框架中,我们发现:课程框架都是简单的小标题而缺乏总体的活动目标。虽然有个别教师就活动目标具体列出、分析(见图4),但是对于课程框架而言还不够明确。
2.鼓励班级特色,提供“留白”空间
不同班级的“留白”点是明显不同的,但是许多班级对于“留白”点的认识还不够,在本次探究的25个班级中,有12个班级没有比较明确的“留白”点,只是简单分析了本次微课程中教师和幼儿的收获,一些“留白”点是笔者通过教研活动思考加上的。
3.结合地域特色,留下探究痕迹
本次微课程探究中的课程故事与千灯的地域特色结合很少,从图3:“课程来源”统计图中就可看出。其实,教师可以在对幼儿需要、兴趣的出发点中适当加入地域特色的要素,让班级的微课程更有趣、更独特、更有文化内涵。
4.鼓励教师再思考,提倡班级合作
在对班级微课程“课程特点”的探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班级间(包括相同和不同年龄段)的一些实施手段是类似的,这些类似的方法可以根据幼儿年龄进行更为具体的探索;而班级间发现更好的实施方法后也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相互合作,让这样的合作成为新的“课程特点”。
其实,班级的微课程网络图就是校本微课程的一个缩影,或者说,班级微课程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就是校本微课程的探索过程,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其实已经构建了我们学校的校本微课程。相信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校本微课程能够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2] 陈亚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管理的实践[J].幼儿教育,2017,(7、8):80-81.
[3] 范从月 顾雅婧.幼儿园农耕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以大班“一粒米的故事”主题活动为例[J].今日教育,2023,(12):37.
[4] 黄旭升.协同视角下区域推进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J].中国教师,2024,(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