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正文
教育部于202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秉承“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发一系列有特色的体育与美育课程,通过体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拼搏精神和自我奋斗意识,激发学生对提升自身体质健康的责任感。之后,在2021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对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与课程定位。因此,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担当起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军角色。
一、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生成内涵
(一)认知能力:思政与专业互融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向教师提出明确的思政能力要求,不仅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强调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践行“先自我完善,再培育他人”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应深入领悟课程思政的政治意蕴、思想核心及战略价值,确保将这些要素准确而自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实现体育技能教育与思想价值引导的和谐统一。该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想深意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间的共融共通之处,推动体育与思政的结合。考虑到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作用,将思政要素融入教学中,既展现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精湛,也彰显其“体德双馨”“身心并重”的卓越品质。教师应遵循内外并进的原则,在精进专业教学的同时,不断拓宽课程思政的教学视野,注重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运动技能、及培养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上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四有”好老师与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二)实践能力:教学与创新同行
在当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挑战,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应展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这已成为评判其课程思政水平的重要指标。为确保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在课前筹备阶段,教师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结合教学大纲,制定有创意的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确保所有教学环节都紧密围绕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展开。同时教师在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语言时,应追求自然流畅,力避生硬与突兀。当进入实际课堂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注重策划与实施具有鲜明思政特色的教学活动,通过将思政理念与运动技能教学融合,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器材,教师应开发出既契合公共体育课程需求,又适合专业体育课程特点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其道德素养。另外,对于课后的拓展与延伸,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运用课程思政元素,为学生打造多元化、有内涵的课外学习平台。例如,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活动竞赛以及志愿服务等,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层渗透与内化。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
(一)推进教师队伍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
在课程思政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启迪者和真理的探寻者。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培养新时代栋梁之材的崇高任务,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思政并非教师的额外任务,而是对其教育职责的全面拓展与提升。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展现出自身的道德风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现代企业管理》时,不仅全面系统地传授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时,适当融入当地一家在环保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案例,进一步分析该企业如何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还在无形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诠释“传薪火于课堂,引清泉入心田”的教育理念。他根据课程特点,将价值观引导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更展现教师为培养国家、社会、党和人民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彰显其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担当。
(二)丰富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思政教育素材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课程思政的发展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对接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为实现该目标,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在爱国情感、体育精神、道德品质、及奋斗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先要挖掘和梳理那些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应具有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身心、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广博爱心的潜力。例如,可以系统整理党的领袖们的体育思想与实践、奥林匹克精神、中国女排的拼搏历程、及像贺龙这样的体育先驱的事迹,通过将这些政治与文化资源融合,可以构建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
其次,对于资源库的有效利用是关键,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挑选与之相符的故事和案例,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思政价值。例如,在教授排球时,教师可以穿插讲述中国女排的奋斗史,以此来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在武术教学中,介绍贺龙对武术的热爱与推广,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而在篮球课上,则通过讲述历史上的战斗篮球队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健全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为更有效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教师必须对现有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在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和实践特色,建立一套既具体又有操作性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体系。该套体系不仅要能孕育出可供其他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优质示范课,从而打造出广受赞誉的“金课”,更要充分激发全体教师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不断创新并持续自我提升。同时这套体系还应当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规律性成果和代表性实践,从而为探索和开辟协同育人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实施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方法,确保对协同育人机制的考核既全面又深入,从而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重视那些显而易见的成果性指标,也不能忽视那些隐藏在背后的过程性指标。
同时,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学生的声音和反馈在评价指标的选定和设置中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重视。另外,教师还要密切关注考核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评价标准,并建立一套高效的反馈和调节制度。这样则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和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持续与健康发展。而在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考核与测量指标体系时,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敏锐性,以便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行适当调整。这套指标体系应能全方位地反映出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扮演和职责担当、学生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满意程度与参与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以及他们在综合素养和能力方面的提升与成长。同时从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到多元融合、从制度构建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应被融入到一个严密而有效的闭环管理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协同育人的宏伟目标能稳步实现,并在高职院校的育人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框架内,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塑造具备卓越素养、全面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将课程思政确立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尤为迫切。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必须怀揣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坚定的步伐推进每一项工作,确保每一步都留下深刻的印记。近些年,众多高等院校凭借地域优势与办学特色,已广泛开展“课程思政”的整合与建设工作。这些院校注重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体现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价值,更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谌屈,张乐.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8):71-73.DOI:10.16773.
[2]谭红.教师教学决策视角下的昆明市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DOI:10.27459.
[3]马珊珊.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下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探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1,16(02):85-88.
[4]李焕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8):150-152.DOI:10.16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