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彭赛光

(广东省深圳市新莲小学,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

教育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学科展现自身特色育人价值,从而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与国家同命运的家国情怀认识。其中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学科,改变传统德育教育的固化模式,探索家国情怀融入途径,多合作、多实践的环境中引导新时代小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思想,在生活中拥有正确的爱国行为习惯,从对伟大祖国的认识到形成内心的归属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的过程中探索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有针对性解决德育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完善家国情怀培养环境。本文从教材解读,实践活动,跨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融合中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家国情怀培养新思路,学生升华浓厚的爱国情感,接过国家建设的大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育 家国情怀 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新课程改革融入德育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将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实际,拓宽德育教育的深度广度,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感为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时期学生懂得如何将德与国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拥有远大的理想志向,在国家建设中发光发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爱国事迹,在个性成长的环境中以德育实践为舞台引导学生具备家国情怀。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德育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完善家国情怀融入的环境,规范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做人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学生与家长积极的合作,倾听时代的声音,关心国家的命运,点燃学生爱国激情,另辟新经在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中持续输入家国思想,学生懂得我该怎样,如何做,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德育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发展思考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个性需求,提升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同时以德为凝结点,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逐步发展到家国情怀培养层次,学生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融合中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教师为了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融入到德育教育实践,需要完善德育教育环境,解决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变为搭建民族认同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不忘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责任观念,民族的发展与个体发展融为一体,德育教育的转变中每一名小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传统教学严重,缺乏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创新是与教学实际相符合,找到与学生发展的同频路线,激发学生探究德育内涵的兴趣,与教师一道创建最大化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来完成德育教育目标,难以与学生的实际发展建立联系,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渐渐脱离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想融入到德育教育实践,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抓住德育创新的正确方向,符合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开展多种多样德育教育活动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家国情怀培养氛围,学生在趣味探究以及德育创新中形成正确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感,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家国情怀的培养价值,与国同在的合作中小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不惜余力的愿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德育与家国教育脱离,学生兴趣不足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思想德育品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达成教学目标到升华学生的家国共同体认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多条家国情怀培养的途径。然而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并没有构建立体化的家国情怀培养环境,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同时学生很难获得健康的身心和对国家时事的关心;有的教师将德育教育与家国教育相脱离,会造成学生很难产生丰富的情感以及爱国意识,无法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出于实践的表层。所以将学生的情感德育教育价值与家国情怀之间建立融通渠道,创新德育教育实践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得到爱国主义熏陶和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柱,也是在德育合作的环境中形成民族的归属,发自的内心的对国家的命运产生担忧,有利于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缺乏家庭教育联系,传统文化被忽视

德育教育价值的深入分析中需要找到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积极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延伸德育教育渠道,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任务交到家长的手上,共同合作,引导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爱国思想,具备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缺乏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忽略家庭教育环境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实践方式,无法在教育合作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的学习只是完成课内任务。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与家国教育的连接点,忽略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中作用,学生很难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家国情感建立中。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在创新实践的环境中发挥多元育人价值,针对传统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完善德育教育环境,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方面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启发学生探究德育学习过程中的爱国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形成民族归属感,拥有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德育教育指向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探索德育教育与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融合点,从深读教材爱国主题活动跨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连接中形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从内在的情感到爱国行为的规范,爱国爱家爱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下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深挖教材元素

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深化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探究德育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联系教材内容创新实践,学生具备德育素养,提升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以创新为动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进行整体德育教学目标的重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以培养家国情怀为目标,深挖教材中的爱国元素,创设适合的爱国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是在趣味教学互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发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各个民族一家亲,形成与国家同命运的思想。

(二)线上与线下结合,组织爱国主题活动

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与学生的社会发展相联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融入和谐的祖国大家庭环境,也能在共同实践中成为国家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弘扬爱国事迹和拥有正确的爱国行为,结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有关学校的主题内容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德育教育与家国教育相联系,开展具有爱国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怎样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了解我们的学校,树立爱国责任。线上实践合作的环境中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关爱国的影片,将学生的爱国认识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向自己心目中的爱国榜样学习。线下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参与爱国主题实践活动,升华爱国情感,形成正确的爱国行为,只有强大自己才能更好的为国家贡献力量,明确自身的爱国责任,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三)跨学科教学实践,表演中升华

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现状重构立体化的家国情怀培养环境,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中拥有明确的家国情怀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有关学习伴我成长的主题内容时,教师结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跨学科教学实践,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深度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努力为自身发展而学习,努力为国家建设而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接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通过搭建多学科教学的融通渠道,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提高自身德育水平,通过表演新时代环境下做怎样的小学生活动,共同对爱国主题的诗词进行演绎,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民族的自豪感,主动建立家国情怀,发挥德育教育价值

(四)与家庭教育连接,深化文化教育

德育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拓宽德育教育的深度以及广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探索中教师与家庭教育相连接,以学生为发展的中心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有效传递,家庭教育环境依然是德育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建立的重要空间。例如在对家乡风俗的内容探索中,教师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和由来进行探究,以实际游历的方式进行视频的反馈,家长积极的参与其中提供适合的资料和来到传统文化发源的场,明确家国情怀培养的主题思想,共同实践的环境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主动进行爱国宣传,学生渐渐产生爱家爱国的正确认识。

三、总结

依托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环境,小学德育教育在创新的道路上找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实践路径,解决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深读教材爱国主题活动跨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连接等方面,优化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学生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提升学生的做人标准,与国家同命运的德育活动开展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正确的爱国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松山. 养正德育的架构与实施途径[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8):48-49.

[2]杨文婧. 浅析如何以创新班会形式增效新时代德育[J]. 甘肃教育研究,2021,(03):111-114.

[3]焦素颖.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2021,(03):115-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