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索质量提升路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育策略;质量提升
正文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已逐渐由知识本位转移至素养本位。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也不再单纯是各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升起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继而形成相应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充分发挥出体育学科的核心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体质、体能的基础上,也能以积极、向上、乐观、奋勇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未来的生活及学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全新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1体育核心素养概述
体育学科素养便是要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体育理论、练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了解体育学科的本质,掌握体育学科的学习方法,深入剖析体育精神,能以体育精神约束自身,继而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与顽强不屈的内在精神品质。
2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
完善科学课程体系是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必要举措。目前,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小学体育课程,也并未建立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导致绝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缺乏课程体系指导,教学内容极其随意。不仅无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还难以满足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标准。小学体育教学应为学生准备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体育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并以新奇有趣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2.2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充分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体育课程,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科核心素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或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充分,不能正确意识到核心素养培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未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体育教学体系中。一部分小学生会对体育课堂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是由于学生认为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尽情玩耍、自由活动。从这一角度看,小学生并不能真正意识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价值,也不会在作为玩乐场所的体育课堂中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不重视,在课堂教学时,仅是带领学生做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便将剩余的课堂时间用于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并无益处,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毫无作用。
2.3教学活动单一化问题严峻
目前,大部分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表现形式相对单一,教师不能结合阶段性的教育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新颖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精讲、学生练习的形式依旧常见。例如,在学习排球颠球技巧时,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颠球的动作技巧及动作要领,并为学生做出了简单示范后,便要求学生自主活动。学生在自由活动、自主练习时,教师也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指导,或巡场视察学生的训练情况。一节体育课的时间便在学生玩闹和练习交替的过程中快速度过。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活动,不仅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还会逐渐消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影响学生的体质体能发展与核心素养生成,严重阻碍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与进步。
2.4未深入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
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程均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除一部分体育特色小学以外,绝大多数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雷同的,很多小学的体育教师资源匮乏,多个班级均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在教学时,教师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制定了同一套教育方案或设置了同样的学习内容,这是对小学生体育潜能的一种浪费,教师也没能展现出一名教育事业从业者的“伯乐”精神,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体育天赋被埋没。这种仅以满足学生基础需求的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十分有限。
3核心素养视野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3.1优化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为解决部分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各学校应优化顶层设计,提高对体育学科教育的重视度。组织校内体育教师开展教研会,分析目的前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弊端与不足,深入研读体育学科教育大纲的要求,明确新时代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详细分析体育核心素养的根本内容,建立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质体能发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并突出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落实。
学校要重视体育师资团队的建设工作。鼓励在校体育教师参与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学习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或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轮岗交换学习的机会,对校内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做出针对性培养,以高素质、专业性的师资团队,促进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2强化师生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知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设立以生为本的课堂,将对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也要以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会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会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与学习的平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堂中,教师还会为学生设计多项需团队协作方可完成的学习任务,这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良性竞争意识,继而实现对体育精神的培养。
3.3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便是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学生能够自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其二,学生可以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满足感、成就感、获得感。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对获胜的渴望,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失败乃兵家常事,让学生重振勇气、再接再厉,帮助学生养成不畏艰险、勇于攀登高峰的优良品质。不难看出,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要建立在学生对体育运动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上。为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手段,以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可以从生活化、游戏化这两个角度开展。
第一,生活化体育教学活动。体育项目看似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没有联系,但实际上,体育无处不在,散步、游泳、健身都是体育项目在生活中的直接体现。生活化体育课堂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体育项目之间的距离,还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将体育运动带到生活中去,继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构建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时,教师必须要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明确其认知发展水平,确保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提高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体育器材。例如在4X100m接力赛跑时,教师可以拿出接力棒,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接力棒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如果以飞盘作为接力棒,是否会影响运动员的跑步速度呢?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既能自然引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要和学生一同使用矿泉水瓶、胶带与沙子,制作简易接力棒,再使用这个简易接力棒参加接力竞赛。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制作器材、使用器材、参加比赛时体会到成就感,可以给学生带来别样的学习体验。
第二,游戏化体育教学活动。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要将原本生硬、刻板的体育课堂和体育训练以游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轻松、有趣的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能够改变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很累、很无趣的刻板印象,可以让学生正视体育学习,并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主动、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设计游戏化体育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本课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必须要合理融入到游戏之中,否则体育课堂便失去了教育价值。另外,教师要合理掌控游戏难度,确保游戏具有一定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胜负欲,又不至于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受伤。例如在学习基础武术时,教师便可以设计出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分别扮演知名的武林人士,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打练习。教师要一直关注学生的训练过程,在学生失误时给予专业指导。对练结束后,教师还可创办“武林大赛”,让学生代表各自的“门派”参赛,最终决出“武林盟主”。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活动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要再三为学生讲解武学精神,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
3.4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
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之路上,教师要完善每一阶段的教学评价,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基于学生展现出来的天赋或潜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特长训练,让学生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天空里尽情翱翔。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核心素养的培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解决。为此,学校和教师应深入分析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其培养策略,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构建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探索小学体育课堂质量提升的最佳路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让小学体育课堂更专业、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段修寒.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拳击与格斗,2022,(12):115-117.
[2]王忠群.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2022,(37):144-146.
[3]姚超.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探索[J].拳击与格斗,2022,(09):79-81.
[4]倪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2,(14):82-83.
[5]王娟.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J].名师在线,2022,(08):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