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引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以《二力平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二力平衡
正文
一、研究背景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简称《新课标》)提出了突出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并就“以核心素养内涵为依据,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体现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给出了教学实施建议。
二、结合教材与学情,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
“二力平衡”是初中力学的一节重要内容,既融合了“力的合成”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关键。八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平衡”积累了丰富的体验。因此本节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2)经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过程,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对有关现象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加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是: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
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平衡”神奇的一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获得感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从提出问题,到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并在已有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趣味引入,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具体情境
网络上有一群视频创作者,他们有一门独特的“平衡绝技”,善于将生活中常见的形状各异的物品堆叠得很高而不倒。在观看了一场表演视频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比谁的积木搭的更高,并交流分享经验。
【设计意图】堆积木是学生在小时候常玩游戏,随着高度的提升,保持平衡会愈发困难。通过在课堂上亲身感受平衡,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又能启发学生从物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事物。
2、通过模型的构建形成物理的正确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件上展示的6个场景(神舟15号点火升空、火车匀速行驶、静止的吊灯、跳伞、空中悬停的直升飞机、匀速吊起的货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学生们发现,吊灯和直升飞机都处于静止状态,火车和货物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处于平衡状态的4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在学习活动单上画出受力示意图,引出“二力平衡”和“平衡力”的概念,并对二力平衡的条件做出猜想。
【设计意图】人们通过模型对某种特定对象做简化概括性的描述。通过画力的示意图,教师将平衡状态以模型的形式构建了出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物理概念,培养学科思维能力。除此以外,力的示意图也是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做出猜想的重要依据。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以下是笔者为引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所设计的两个问题:
对于第1个问题,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力的示意图上的特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对于问题2,教师没有组织开展讨论,而是直接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自主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因此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的,也有用弹簧测力计拉同一根绳套的,还有用弹簧测力计拉同一个钩码的等。
教师将实时生成的探究方案第一时间捕捉下来,利用投屏的方式展示在屏幕上,并组织学生讨论每个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利弊,最后归纳出最佳方案,完成实验。这个过程中既是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邀约,也有效唤醒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另学生亲历物理探究的完整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证据来验证猜想,领悟物理探究的方法,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完整的科学探究环节,必须要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讨论交流,逐渐完善优化实验方案。
4. 利用反证法获得证据,验证猜想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验证了一对平衡力“等大、共线、方向相反”的猜想,但是对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猜想,却没有获得有效的证据。
师:以纸板为研究对象,如何探究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生:用剪刀将纸板一剪为二,观察纸板是否仍能保持静止,若打破了纸板的平衡,则表示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于同一件物件。(同学们上台做示范)
师:(表扬)这就是物理探究中的反证法。当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张纸板上时,纸板将无法保持静止状态,也就说明了,要使纸板静止,两个力必须要作用在同一张纸板上。
【设计意图】物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而反证法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当有些问题无法从正面入手时,对命题合理进行反设,如果新的现象或结论与预设相悖,则证明原命题结论的正确性。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串,渗透反证的科学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从而给学生创造有梯度、有难度和有挑战性的思维环境。
两组同学上台做示范,展示了以下两种方案。松开手后,纸板转动,均不能保持平衡。
生:(经过讨论后)第二组方案更好,因为第一组方案在“改变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并未控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再次重新设计实验方案,结合反证法和控制变量的要求,再次验证了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猜想。
【设计意图】在运用控制变量法时,只能改变一个自变量,而保持其他自变量不变,观察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发现两者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的直观展示,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为得出正确的方案作铺垫,有利于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探究。
6. 追问结合引导,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师:我们采用正反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处于静止状态下二力平衡的条件。请问我们的探究过程完整吗?
生:不完整。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还没有探究。
由于用手难以使纸板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借助DIS设备完成了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本设计还探究了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猜想的正确性。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的身份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了课堂气氛的烘托者、课堂讨论的串场者。
四、 结语
本节设计构建了二力平衡的模型,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物理观念和学科思维,构建两力平衡的概念。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反证法等科学方法,使学生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全过程,最终准确地得出两力平衡的条件。
新课标指出,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将不断顺应变化,主动作为,以人为本,使物理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1]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J]. 谢丽平. 教师, 2020(12)
[2]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从《浮力》教学出发[J]. 周志巍.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16)
[3]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浅谈[J]. 孔维华. 理科爱好者, 2022(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5]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器材的改进及其意义[J]. 蔡剑.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