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引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以《二力平衡》为例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庄轶超

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 上海 201800

摘要

以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五节“二力平衡”为例,围绕新课标导向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问题进阶的教学策略,依据教材的设计顺序,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改进、创新实验方案,对实验教学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二力平衡

正文



一、研究背景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简称《新课标》)提出了突出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并就以核心素养内涵为依据,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体现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给出了教学实施建议。

二、结合教材与学情,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

二力平衡是初中力学的一节重要内容,既融合了“力的合成”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关键。八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平衡”积累了丰富的体验。因此本节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2)经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过程,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对有关现象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加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是: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

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平衡神奇的一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获得感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从提出问题,到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并在已有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趣味引入,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具体情境

网络上有一群视频创作者,他们有一门独特的平衡绝技,善于将生活中常见的形状各异的物品堆叠得很高而不倒。在观看了一场表演视频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比谁的积木搭的更高,并交流分享经验。

【设计意图】堆积木是学生在小时候常玩游戏,随着高度的提升,保持平衡会愈发困难。通过在课堂上亲身感受平衡,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又能启发学生从物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事物。

2通过模型的构建形成物理的正确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件上展示6个场景(神舟15号点火升空、火车匀速行驶、静止的吊灯、跳伞、空中悬停的直升飞机、匀速吊起的货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学生们发现,吊灯和直升飞机都处于静止状态,火车和货物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处于平衡状态的4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在学习活动单上画出受力示意图,引出二力平衡平衡力的概念,并对二力平衡的条件做出猜想

【设计意图】人们通过模型对某种特定对象做简化概括性的描述通过画力的示意图,教师将平衡状态以模型的形式构建了出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物理概念培养学科思维能力。除此以外,力的示意图也是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做出猜想的重要依据。

3、通过实验探究获得证据,进行推理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以下是笔者为引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所设计的两个问题:

问题1:要达到两力平衡的状态你认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问题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对于第1个问题,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力的示意图上的特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对于问题2,教师没有组织开展讨论,而是直接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自主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因此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的,也有用弹簧测力计拉同一根绳套的,还有用弹簧测力计拉同一个钩码的等。



教师将实时生成的探究方案第一时间捕捉下来,利用投屏的方式展示在屏幕上,并组织学生讨论每个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利弊,最后归纳出最佳方案,完成实验。这个过程中既是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邀约,也有效唤醒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另学生亲历物理探究的完整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证据来验证猜想,领悟物理探究的方法,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完整的科学探究环节,必须要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讨论交流,逐渐完善优化实验方案。

4.  利用反证法获得证据,验证猜想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验证了一对平衡力等大、共线、方向相反的猜想,但是对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猜想,却没有获得有效的证据。

师:以纸板为研究对象,如何探究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生:用剪刀将纸板一剪为二,观察纸板是否仍能保持静止,若打破了纸板的平衡,则表示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于同一件物件。(同学们上台做示范)

师:(表扬)这就是物理探究中的反证法。当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张纸板上时,纸板将无法保持静止状态,也就说明了,要使纸板静止,两个力必须要作用在同一张纸板上。

【设计意图】物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而反证法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当有些问题无法从正面入手时,对命题合理进行反设,如果新的现象或结论与预设相悖,则证明原命题结论的正确性。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串,渗透反证的科学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从而给学生创造有梯度、有难度和有挑战性的思维环境。

5.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思想的实施和应用

师: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一特点能否也用反证法证明?

两组同学上台做示范,展示了以下两种方案。松开手后,纸板转动,均不能保持平衡。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方案更好?

生:(经过讨论后)第二组方案更好,因为第一组方案在改变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并未控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再次重新设计实验方案,结合反证法和控制变量的要求,再次验证了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猜想。

【设计意图】在运用控制变量法时,只能改变一个自变量,而保持其他自变量不变,观察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发现两者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的直观展示,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为得出正确的方案作铺垫,有利于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探究。

6.  追问结合引导,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师:我们采用正反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处于静止状态下二力平衡的条件。请问我们的探究过程完整吗?

生:不完整。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还没有探究。

由于用手难以使纸板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借助DIS设备完成了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本设计还探究了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猜想的正确性。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的身份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了课堂气氛的烘托者、课堂讨论的串场者。

四、 结语

本节设计构建了二力平衡的模型,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物理观念和学科思维,构建两力平衡的概念。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反证法科学方法,使学生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全过程,最终准确地得出两力平衡的条件。

新课标指出,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将不断顺应变化,主动作为,以人为本,使物理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J]. 谢丽平. 教师, 2020(12)

[2]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从《浮力》教学出发[J]. 周志巍.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16)

[3]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浅谈[J]. 孔维华. 理科爱好者, 2022(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5]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器材的改进及其意义[J]. 蔡剑.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