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阅读;高年级;核心素养
正文
在当前新一轮的教学变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各个阶段的重要目标。小学低年级是小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关键期,对他们来说,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审美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从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更多的关注,重视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同时发展。本文是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怎样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以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案例来说明,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层剖析,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深度阅读和批评阅读的技能,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读书中长大,在读书中领悟,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科核心素养,简单地说,就是一门课程希望学生达到的基本品质和能力,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对小学语文来说,核心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它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国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审美素质的培养。语言构建是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关系到学生的口头和书写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基本知识应用起来,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系统,从而在口头交际和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又要注重灵活使用和创新,让语言成为心灵和外部世界的一座桥梁。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意图、提炼中心思想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从字面上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文本内涵,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和条理性,更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维度。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得以接触和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种认同感和自信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够促进其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审美素养,则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极具魅力的一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无论是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还是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都蕴含着无穷的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去创造美。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还能够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其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涵盖了语言的建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以及审美素养的培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更对其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偏离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偏离核心素养培养轨道的现象。许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过于侧重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这种教学倾向,不仅未能充分体现出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还可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产生不利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明确提出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未能将这一理念充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导致阅读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如果教师只片面地重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语文课堂往往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新课改后,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强调教师应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则应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目前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仍受到部分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方式的影响,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参与过少,导致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主动性较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还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一)强化阅读教学课的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激发阅读兴趣
虽然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学习水平上都比小学中、低年段的学生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是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学过程太过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很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的核心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草原》这一课程而言,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在课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记录片或者录像来表现草原的景色,通过视听的方式来体验大草原的广阔与壮观。伴随着悠扬的马嘶之声,一片碧绿的草地,成群的牛羊,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片辽阔的草原中。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初步印象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草原。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期待和好奇。随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牧民,模拟在草原上的交流场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对话内容,围绕草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我们即将学习《草原》这篇课文,学习完毕后,我们将进行一次关于草原文化的演讲比赛,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品味课文中的文字,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任务设定,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阅读课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们既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对文章中的修辞技巧进行分析之外,还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和深刻的含义。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与本节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相联系,对阅读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设计,保证教学的重点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狼牙山的壮丽景色和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同时提出问题:“看到‘狼牙山五壮士’这个标题,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壮士的英勇、狼牙山的险峻、抗日战争的艰苦等。”这样的问题设置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例如,当学生初步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五壮士在狼牙山上发生了哪些事情?”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五壮士在面对敌人时表现出了哪些英勇无畏的行为?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五壮士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在理解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提问一些比较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例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这些标语在课文中有多少次出现?五位英雄每一次出现,都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那些标语在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体会到口号背后的深刻意义,体会到“五壮士”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信念与勇气。在结尾处,教师还可以抛出一个结束语:文章题目是《狼牙山五壮士》,这句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种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指导下,教师既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又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与思索,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群文阅读,拓展阅读范围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理解、情感体验等基本技能。在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指导他们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以群文阅读为载体,把课堂内和课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得到有效的转移。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选择一套课内、课外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建立起一套群文阅读系统。在《北京的春节》之外,教师也可以引进老舍的《腊八粥》和古诗三首中的《寒食》。《北京的春节》描写了北京过年时的热闹场面,表现出浓郁的节日气氛;《腊八粥》是“我”对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深切思念之情,是一种亲情和节庆文化的融合;而《寒食》这首古诗,用简练、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寒食节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去之爱的深切怀念,并折射出古老的节庆风俗所蕴涵的文化意蕴。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本的体裁、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多样性、丰富性。例如,通过对比《北京的春节》与《腊八粥》的叙述方式,学生可以体会到散文在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而通过对古诗《寒食》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在表达节日情感、传递文化信息方面的精妙之处。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不同文本是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来展现节日氛围的?”“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中的节日习俗,为什么?”“这些节日习俗在今天还有哪些保留和变化?”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拓宽阅读视野,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能在阅读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回顾本书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探讨,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心灵与智慧的启迪。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得以窥见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力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愿本文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共同推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迈向新的高度,让学生在阅读中遇见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加精彩的自我。
参考文献
[1]聂昕琰;李相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5)
[2]顾志杰.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3(02)
[3]徐佳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2)
[4]龙善芳.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学园,2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