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实施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萌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第二中学 江西 赣州 342200

摘要

以语文教学为基础,以劳动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为纽带,语文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实施路径,把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


关键词

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 实施路径

正文


引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德智体美”并重的高度,为培养新时期人才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作为肩负着教育重任的语文学科,我们理应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去。

、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渗透意义

1.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水平,增强劳动实践能力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学生对劳动的需求却越来越弱,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劳动能力较低,对劳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苦奋斗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劳动认水平,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时期劳动所包含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

2.促进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人们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生产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中涉及劳动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朗诵、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对劳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劳动进行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坚定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劳动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生命价值、体会世间之美、体味生命之乐;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参加劳动时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劳动中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在与别人的竞赛中体验到合作共赢的快乐。

、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实施路径

1.立足教材,紧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设有单元教学任务,突破了以往的文学形式界线,以研习任务”为依据,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个基本价值观出发,提炼出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题材。如“劳动教育”为题,采用人物通讯、新闻评论、诗词歌赋等文体形式,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劳模”张秉贵,“探界者”钟扬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释,重现了富有人生趣味的远古农耕文明,展了古人劳动的喜悦景象,以当代人物为榜样,表现了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展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若同学们能从典型人物中获得优的劳动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深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比如,在学习《芣苢》时,可以通过阅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他们同时扮演唱诗者和劳动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教室里自由地飞翔到自然界中,亲身体验劳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大声读,无拘无束地读,让劳动之情和劳动之境涌上他们的心田与脑海。刚开始阅读《芣苢》的时候,因为对课文内容的不了解,对《芣苢》中描写的劳作场面没有太多的想象力,所以朗读起来也是杂乱无章,软弱无力。这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划分节奏,提出朗读要求,再进行示范;通过对劳动的描述,可以让学生进入到采摘环境中,并加入身体的运动来朗读,以此来体验劳动。

2.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精心设计作文题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与语言构建能力的重要方式。当前高中生写作存在以下问题:写作素材单一,知识积累不够;劳动体验较少;写作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教师要与现有的语文课内容相联系,以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作文进行专门的培训,让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对劳动进行描写,展现劳动场景,总结劳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自觉接受劳动教育。在作文作业的设置上,第一,要有代表性;第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三,要把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写得真实可信。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们与自己的作文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提高劳动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如,在教授《芣苢》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仔细观察你周围的劳动者,从中选出一件或者几件劳动工具亲身体验他们的劳动过程,并把自己的感受用简明的文字记载下来。在教《芣苢》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这些感受带入《芣苢》中,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多样的,劳动是重复的、枯燥的,但是生动活泼的,它所产生的热情快乐和感染力是真诚而强大的。在完《芣苢》这一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在完《芣苢》后,你对劳动有了怎样的认识和理解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一方面,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本身存在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经验,他们能够好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劳动者的地位和职责,提高劳动认同感和荣誉感。

3.以劳动教育为重点,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在掌握好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专题与语文课程相联系。例如,举办“校园劳动百科知识大赛”活动,在试题设计上,力求做到题型多样,覆盖面广。比赛题型设置样: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独立创造题;比赛的内容包括劳动常识,劳动者形象,劳动者故事等;比赛题目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对联,诗词歌赋,也可以是劳动生活中的感悟。通过比赛,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劳动价值观。还可以举办"劳动最光荣文艺汇演",举办"新时代劳动者演讲比赛"等重大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加深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

 

4.学习劳动精神,传承发展工匠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民族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有无数的劳动者进行社会劳动实践,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劳动实践教育并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课堂内外,学好高中语文和劳动学科,从而使学生树立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观念,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语文课出现的劳动者的社会实践以及劳动精神内容时,不仅应该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知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工匠精神是炉火纯青的技术、专心如一的热爱、超今冠古的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与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统一,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手工业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内核。比如,在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时作者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工匠精神,深入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且把工匠精神和时代品质的具体内容写得淋漓尽致职业与职业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劳动也一样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尊重劳动精神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拼搏创新的国家。学习劳动精神,传承发展工匠精神,为中国创造夯实基础,为中国文化筑牢根基,为中国力量培根铸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而学生在语文劳动课程的整合学习中也应该意识到做人做事要精益求精,要本着工匠精神,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戒骄戒躁,放远目光,尊重劳动,追求卓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合格接班人。

生活是一种教育,劳动是生活,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加入劳动教育,有意识地把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教育教学新思路的一种尝试。结合语文学习,选择其中的劳动题材文章,按照新的形式和要求进行全新的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劳动、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从而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及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5.组织活动,拓宽劳动教育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除阅读与写作教学外,教师还要以语文教学活动为纽带,组织开展综合性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结束后,学生了解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先进劳动事迹,教师可以组织“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捕捉身边的最美瞬间,发现最美劳动者,鼓励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劳动者辛勤耕耘的瞬间,也可用黑板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坚守工作岗位的警察、环卫工劳动者的感人故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解劳动精神,又拓了劳动教育的途径。

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有效地课外劳动教育阅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阅读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及阅读技巧。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劳动者形象,总结劳动精神,并概括对新时期劳动者产生的意义。如以《插秧歌》为例,杨万里以民歌方式表现农事繁忙与艰辛,塑造了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劳动者形象,又极富有生活情趣。学生通过教师对《插秧歌》的阅读指导方法,学以致用拓展到其他优秀的古今文化作品的阅读中,从中汲取优秀的劳动素养,把自己打造成优秀的新时期劳动者。

6. 建立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共通的多维评价机制

构建有效地评价机制是保障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形成“学校、老师、家庭、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学校、老师可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劳动课程,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完成劳动任务,以家庭为劳动场所,家长做好指导教育监督工作,学生如实填写劳动实况记录。借助语文主题实践活动主动邀请家长走进语文劳动实践课。老师、家长、学生从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多维评价。对于语文劳动实践活动完成较好学生进行适当表扬奖励,如“劳动达人”、“劳动之星”的评选与表彰。以此来促进学生劳动积极性,并将劳动评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相结合的共通多维评价机制长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相融合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既符合教育方针政策,也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为此,首先要明确高中语文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要主动探索实施路径,把劳动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学习也是一种劳动”的道理,从而激他们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主动接受和参与劳动培养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9).

[2]杜益华.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2021(4).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王小锋.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J].考试周刊,2020(92).

[5]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