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效率
正文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石。然而,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的不足,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对实际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程,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存在的不足
(一)课堂互动比较少
首先,小学生对教师比较崇拜和害怕,不敢在课堂中与教师开展互动。即便是对教师课堂所讲解的内容抱有疑惑和不解,也不敢直接也不敢直接向教师请教,学生常常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埋藏心底,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环节的创设比较少。课前未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课中未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课后缺少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怀,导致课堂互动较为有限。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比较有限。除了传统的课堂提问之外,趣味性互动、双向性互动比较少,导致课堂互动质量大打折扣。
(二)因材施教不充分
首先,教师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将因材施教贯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仅仅将因材施教局限于课堂教学,缺少因材施教的课外指导工作,直接影响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不够合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及时,直接影响因材施教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缺少对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工作的及时性回顾,未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影响因材施教教学质量、影响教学的后续跟进、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小组探究不深入
首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不够深入,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小组合作探究任务比较简单,学生经过简单的讨论便可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体验感不够丰富,导致合作学习探究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其次,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状态不够优良。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沉默不语、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导致小组合作探究总体质量受到影响,学生团队精神也未能得到有效训练。另外,教师缺少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贯彻、缺少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总结、缺少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说明,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过于流于形式。
(四)课堂活力值不高
首先,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感未能得到充分照顾,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学生学习热情未能得到调动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可谓是十分有限。其次,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简单,教师在课堂中的热情不够高涨。由于教师未能通过自身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活力值和学生综合学习体验。另外,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感知不够敏锐,未能及时结合学生的表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导致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同样是造成课堂活力值不高的一大原因。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教师注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在课堂上往往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与小学生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发展特征相矛盾。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特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深思。比如,在上《分数的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切蛋糕”这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分数的除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或白板展示了一张诱人的蛋糕图片,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宣布了一个“任务”:将四个完整的蛋糕平均分给班级里的28名学生。这个“任务”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教师准备了四个蛋糕模型,然后让学生上台模拟切蛋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每个蛋糕切成了七等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块。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将这四个蛋糕再按照班级里的七个小组进行分配。学生们再次投入到切蛋糕的“游戏”中,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分配最公平,如何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蛋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分数表示方法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分数的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他们发现,原来数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和枯燥无味,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结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性,不断地探索、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知识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教师要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提问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一直是一个中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们往往会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课程设置,对课堂上讨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其有效、有针对性。这一原理在小学数学高级阶段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核心,并围绕着这些知识点,对课堂上的讨论与提问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百分数》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着百分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展开讨论。比如,教师可以问这样的问题:“百分数是多少?”百分数与小数有何关系?”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反思百分数的基本概念。接下来,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算出百分数呢?比如一件东西,原本是一百块钱,现在打折了,现在的价格是什么?”这些题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百分数的运算方式,并且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要对每一个问题的教学目标进行界定,并保证所提出的问题与课程整体目标相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运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实用的问题,比如:“一个班50个人,参加兴趣小组的占40%,现在有几个人参加了这个兴趣小组?”这些题目既是对百分数的理解,又是对其实践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层次性。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通过设置难度较小的题目,使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设置难度较大的题目,以充分发挥其学习潜力。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总之,在小学数学高年级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密围绕教材内容来设计问题,明确提问目的,确保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有效的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三)教师要组织课堂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喜好和学习特征,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教师们可以设计一些有创造性的数学游戏,把数学知识和游戏元素进行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又可以激发他们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游戏中去。在这个游戏中,要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数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一道又一道的难题,获得一场比赛的胜利。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确定位置》这一课时,教师们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定位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上课之前,教师要保证课堂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向和距离自由地活动。首先,教师从班里随机挑选一个学生做起始点,然后把他放到教室中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判断对方的方位。游戏的玩法可以灵活多变。例如,教师可以发出指令:“以该学生为原点,找出东偏西45°,距离2米的学生。”听到指令后,学生们需要迅速计算并判断目标学生的位置,然后快速找到并指出他(她)。这样的游戏环节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设定方位和距离,然后寻找目标学生。比如,一个学生可以说:“我要找到距离他北偏南60°,距离5米的学生。”其他学生则需要根据这个提示进行寻找。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还让学生在自主设定规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位置确定的相关知识点。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课堂秩序和游戏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通过组织这样的课堂游戏,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让他们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立足生本教育理念,课堂开展因材施教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需要尊重和照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一般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进步。以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例,这一章节的学习比较重要和关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应当建立在对学生个体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综合性分析基础之上。首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将一根绳子平均分为两段的方式向学生引出“0.5”这一小数的概念,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理解“对于一根完整的绳子而言,切开后的每一段绳子都是完整绳子的一半,如若将完整的绳子看作“1”,1的一半就是0.5”,实现在课堂中对认知能力较差学生的关照。其次,数学教师可以逐渐上升难度,带领学生展开对小数宏观概念的学习、展开对小数计算的学习等,使得学生的能力实现层层进阶,避免学生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比如,针对学生学习进度缓慢、对小数加减运算分析不够透彻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参考整数加减法的学习方法,助力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结合学生学习效果调整因材施教的指导方案。比如,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延时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助力学生能力进阶;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带领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避免学生进度落后,也能有效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更加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更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要转变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运用多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励青.生本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J].教育界,2021(52):53-55.
[2]鲁素霞."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探索科学,2020(6):86-87.
[3]崔建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1(33):88-89.
[4]石雪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167.
[2]赵文婷.小学数学教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研究[J].读与写:中旬,202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