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植物;养护技术
正文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园林景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观度,也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与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有效的植物养护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施工阶段需要做好土壤改良、植物选择及布局设计等多个环节,这些会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效果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植物养护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植被的健康生长与生态平衡,从而达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一、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
(一)综合性
园林施工要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变化以及水体的分布都会影响到植物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要与地质工程师、环境设计师这类型的专业人士密切合作,让设计方案与实际地形相符。不同植物对光照、土壤、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在选择植物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保证植物在新环境中能够良好生长,例如湿地植物与耐旱植物在土壤水分需求上存在差异,施工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科学配置。园林是自然景观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居民的需求与偏好,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园林空间,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让园林工程施工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艺术创作[1]。
(二)专业性
园林施工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施工团队必须熟悉各种园林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如不同种类的土壤、肥料及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此外园林施工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来提高设计与施工的精度。而且园林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相对复杂,从土壤准备、植物栽植到后期的养护,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工艺要求,例如在植物栽植过程中要掌握适宜的植株间距、种植深度和浇水量等,这些细节会对植物的生长与成活率带来影响,施工团队必须按照工艺标准进行操作,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团队由园艺师、景观设计师、施工工人这类型的专业人才组成,每个团队成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效协作,让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三)生态性
生态性要求施工过程中尽量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在设计阶段对场地的生态特征进行详细评估,尽量避免对现有植被与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在施工时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水体的污染,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植物配置上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高的本土植物,从而减少维护成本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土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提高成活率,此外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做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增强园林的生态功能。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设施,才能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内涝,提升园林的生态效益。
二、园林施工及养护现状
(一)园林施工现状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园林施工标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未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这导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植物栽植和土壤改良等环节出现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情况,因为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施工质量差异明显,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园林施工团队也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教育,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工人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土壤特性等生态知识了解不足,让植物选择不当、栽植深度和间距不合理等问题频发,这就会降低植物的成活率,也对园林景观的持久性造成影响[2]。在某些项目中,为了追求施工速度和成本,施工单位会容易忽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原有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生态造成较大影响,造成植被的单一化,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二)园林养护现状
园林养护工作在执行中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科学的养护理念和长远的规划,养护人员只关注植物的生长和外观,但是没有关注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使用化学药剂的频率较高,这会影响植物的健康,也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尽管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让园林养护技术逐渐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的养护单位仍采用传统的养护方式,没有做到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例如现代智能灌溉系统、土壤监测技术在许多园林中并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水资源浪费和植物生长不均匀,而且针对不同植物的养护需求,养护人员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常常造成养护不当,影响植物的生长、观赏效果。园林养护工作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目前很多养护人员都没有系统的培训和认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应对复杂的养护任务,此外人员流动性大也造成了养护工作的不连续性,经验丰富的养护人员离职后,留下的新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养护技术。
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一)充足的施工准备
施工前,项目团队要对施工现场做好细致的考察,了解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和周围环境,这一过程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施工难点,还能为后续的施工方案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勘查让团队可以判断场地的水文状况和植物生长条件,从而为植物选择和配置制定合理的方案,现场勘查也可以帮助识别存在的生态问题,例如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这样就能提前制定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涵盖项目的各个环节,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养护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工作计划,方案中应明确各阶段的目标、所需材料、施工工艺及各类设备使用的内容,让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导,同时施工方案还要考虑到施工的时间安排和人力资源的配置,让项目各个阶段的衔接顺畅,在制定方案时,让项目管理者应与设计师、施工人员和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以便各方对施工细节达成一致,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园林工程施工中,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先进的设备,项目团队要根据施工方案,提前采购和储备所需的各种材料,同时做到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对于设备的选择应根据施工的具体需求完成合理配置,必要时租赁高效的施工机械,进而提升施工效率,同时在进行材料和设备的储备还需考虑到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为材料短缺而影响进度。而在施工准备中,为了提高施工的专业性,团队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工艺以及设备操作,利用培训的方式让施工人员掌握必要的技能,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此外在分工上应根据人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形成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这种分工与合作才能提升施工效率,还能在出现问题时快速响应。最后,要求在园林工程中让项目管理者要与各方密切协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让各方对施工进度、问题和解决方案有清晰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保持信息的透明与流畅,及时反馈进度问题,帮助各方及时调整计划,使得施工目标实现[3]。
(二)合理运用养护资金
在预算编制阶段综合考虑园林的规模、植物种类以及土壤特点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金需求计划,在预算中明确各项养护工作的具体开支,同时预算还应考虑到季节变化对养护工作的影响,如在生长季节的养护投入要高于冬季的维护,结合科学的预算编制,让团队能够清晰了解资金的流向,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养护措施滞后。园林养护过程中,要求做到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透明公开,建立监督机制来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养护团队应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审计,使得每一笔开支都与实际养护工作相匹配,管理规范化工作中必须对养护项目的评估反馈,项目管理团队可以建立养护记录系统,实时跟踪资金的使用情况与养护效果,及时调整资金分配和使用策略,这样的透明管理才能增强团队成员对资金使用的责任感,提高养护工作的效率。在资金使用上注意优先考虑高效,在养护资金的分配中,要求团队重点投资于那些具有长期效果的项目,注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本土植物,以此来减少后期养护成本,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和智能监测设备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护成本,尽管这些高效措施的初期投入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养护工作并不只依赖于资金的投入,更依赖于专业的技术支持,注意定期对养护人员培训,才能提高其专业技能,使团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有效地使用养护资金,尤其是经过培训的人员能够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选择合适的养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4]。
(三)强化施工的后期养护
园林养护不是简单的日常维护,而是需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养护计划也需要按照植物的种类、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养护方案,明确每个阶段的养护任务、时间安排和所需资源,对于不同植物的需求,养护团队要做好细分,制定个性化的养护措施,如对于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水肥管理应有所区别,利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团队才能在养护过程中精准施策,减少资源浪费。养护工作的高校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注意定期对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才能提升他们对植物生长习性、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培训内容除了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操作,利用现场演示以及实践操作来让养护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优秀的养护人员可以准确判断植物的生长状态,选择合适的养护措施,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团队还应鼓励员工之间的经验分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提升自己的技能。在后期养护中,注意利用定期对植物的生长状态、土壤质量的监测,让养护团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建立详细的记录系统为后续的养护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团队分析养护效果和发现潜在问题,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结合监测与评估来帮助团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四、园林绿化工程植物养护技术分析
土壤的结构应具备适当的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堆肥来实现,有机肥料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土壤的pH值、营养成分及盐分含量都需定期监测,利用土壤检测及时了解土壤的健康状况,调整施肥策略,例如如果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针对不同植物对土壤pH的要求适时进行土壤调节,可以提升植物的生长潜力,同时为了防止土壤的板结和盐碱化,养护团队还应采取灌溉管理和轮作措施来定期松土,增强土壤的透气性[5]。
同时现代的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种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植物需水量和气象数据自动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从而达到精准灌溉,利用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水分状况,系统就能在水分不足时自动开启灌溉,避免植物因缺水而出现的生长问题,同时智能灌溉系统还能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水特性进行分区管理,使每一类植物都能获得适合的水分供给。在灌溉过程中,滴灌技术逐渐受到青睐,滴灌系统主要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以此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匮乏的环境,滴灌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土壤侵蚀和肥料流失,针对不同植物的需求,灌溉时间和频率也应有所不同,养护人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灌溉策略,让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获得所需的水分。
结语:综上所述,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的技术分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帮助,结合科学的养护管理才能提升植物的成活率,保障生态平衡并增强园林的美观性,科技的不断进步,让智能化的养护手段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这将进一步提高养护效率,注重优化施工和养护技术,就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艳.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的运用实践[J].农家参谋,2018,(12):103.
[2]蔡志惠.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探究[J].居舍,2020,(36):105-106+134.
[3]胡永华.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分析[J].湖北农机化,2020,(13):59-60.
[4]李园园.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探究[J].现代园艺,2019,(14):190-191.
[5]李晓晓.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探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2):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