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群文阅读
正文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群文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言,一方面能在综合引入“群文”元素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还能基于综合性的阅读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新课标的教学发展背景下,教师应从该理念出发,创设多样化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以紧跟新时期学科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引导学生阅读并深入探讨一组文章,以实现知识的集体建构和共识的形成,核心在于开放性和可议性的议题设置,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讨论。在群文阅读中,文本的选择和组织是结构化的,旨在围绕中心议题形成一有层次、有程序的认知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该模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整合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1]。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教学核心目标转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如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新课标引入的“学习任务群”概念,将课程内容组织成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层面,涵盖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项目。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制定了规范性教学模型,群文阅读模式以及学生的素养培养,教师应以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创设,满足教学发展要求的同时,优化教学发展体系[2]。
三、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回归教材,夯实语言基础
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回归教材,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本、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即,教师应根植教材,深研课本,在单元整体架构下组织学生深入潜修,以增强语言基础识积累,为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夯实基础。同时,避免偏离教学主题,不应忽视语文教材的研读,而应围绕教材展开阅读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
(二)精选文本,构建主题阅读
群文阅读中的文本选择主要服务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需求,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应综合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表现,精选文本并构建相应的主题阅读模式,以此针对性运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对若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概括、总结与拓展性运用能力较差,教师可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主题上,构建倾向于概括能力与拓展运用能力培养的语文群文阅读主题。
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可设计《家乡风貌与文化印记》得群文阅读主题,整合《社戏》、《回延安》和《安塞腰鼓》等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家乡文化的特点,并撰写短文进行概括。对于培养学生的拓展性运用能力,教师可选择《大自然的声音》、《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等科学说明文,构建《科学探索与自然奥秘》的主题,让学生在总结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设计假设性问题并尝试解答,以此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情境。在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教师可选取《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核舟记》等古代文学作品,创设《古典文学中的理想与现实》主题,引导学生分析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讨论古文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思,在现代社会的可行性。
(三)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的多篇文本素材并非毫无依据进行整合,文本素材整合中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议题、学习目标、探究项目等,以此让学生从多篇文本素材的研读、分析与探究中,锻炼文本阅读的概括能力、衔接能力、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群文阅读的情景创设的目的,主要在于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与阅读材料相结合,在阅读时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对文本的兴趣。在群文阅读的问题情景创设中,也能基于项目探究式的情景创设,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主动探究综合性情境问题,锻炼文本信息归纳总结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中的《社戏》、《回延安》和《安塞腰鼓》为例,教师可以“家乡文化和传统”的群文阅读主题,导入不同地区的传统戏剧纪录片片段,如京剧、黄梅戏、川剧变脸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文化。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活动,如地方戏曲、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在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家乡文化后,引入鲁迅的《社戏》,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社戏的描述,体会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情感。
(四)引导发现,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在群文阅读模式的构建中,可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进行独立思考。如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挑战传统观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或者,通过比较不同文本或同一文本中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锻炼分析和评价能力。
以部编版八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核舟记》为例,教师在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视角上,可引用课文中的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向学生提问:“这个描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认为桃花源的居民为何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居住?”;在《小石潭记》的内容融入上,可引用课文中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景象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描写想要表达什么?”;在《核舟记》的内容融入上,引用“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同时设置问题:“作者为何要如此精细地描述核舟的大小?这种描述方式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在跨文本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比较《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和《核舟记》中的核舟,讨论理想世界或物件的共同点和差异。同时,让学生结合“这些文本中的理想世界或物件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你认为这些理想在当今社会是否仍有其价值和意义?”思考“如果桃花源真的存在,它会对现代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以此让学生在课文的综合性阅读的群文阅读视角上,对比、归纳、总结与分析课文的核心思想,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拓展阅读思维、巩固群文阅读的知识积累。
四、结束语
综上,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教学目标,选择针对性的群文文本,在构建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尤华.落实群文阅读提升核心素养——刍议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J].作文,2024,(Z4):71-72.
[2]赵鑫.突转:初中寓言群文阅读教学的支点——以《寓言四则》为例[J].语文天地,2024,31(08):36-39.
[3]赵志喜.“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7):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