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当前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由于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因而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通过体育课堂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也是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的终极目标和教学的职责所在。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激活体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小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素养
小学体育教师之所以要在课堂上重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因为这是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也是围绕着学生体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体育课堂方案,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体育学习模式,让他们在其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上强化他们的运动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未来的体育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真正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1]。
(二)有利于优化体育课堂改革
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坚持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实际上也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全面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发展,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展,教学活动的趣味化提升等等,可以切实加强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广大体育教师而言,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专业教学能力,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优化体育课堂改革,让体育课堂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完成进化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重视基础技能传授,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起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首先基于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重视给学生进行基础运动技能的传授,这也是在传统体育课堂上一直强调的内容。但是与传统教学明显不同的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从以往体育课堂知识强制性的灌输教学转变为更加轻松有趣的引导教学,让学生自觉对这些体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2]。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持续长久的参与体育课堂的各种活动,从中收获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达成增强身体素质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小学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从课前导入阶段开始给学生进入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例如,在学习“乒乓球”这项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保持平衡”的游戏来锻炼手持球拍的平衡能力,要求他们手中拿着乒乓球拍,上面放一颗乒乓球,然后直线行走20米,哪位学生能够保证手中的乒乓球不掉,且最快到达终点则为胜利。这样互动性强的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正式传授乒乓球运动技巧时,教师则要通过亲自示范和视频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乒乓球的技巧和规则,由此实现技能的传授,让学生的乒乓球运动能力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课前注重热身,课中注重学习,课后注重练习等等,从而可以在其他运动中快速举一反三,增强综合运动素养。
(二)融合生活教学情境,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上,健康行为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并且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健康行为的培养不仅停留在学校中的体育课堂上,更是要在生活中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需要融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科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健康行为主要要判断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自觉预防疾病和身体危害的意识。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开展一些运动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热身,在活动的过程中避免受伤。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骨骼健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和运动中的骨折风险。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一些学生特别喜欢吃零食,喝饮料,在课后缺乏运动锻炼等等,这些都会造成骨骼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成处于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生活中不能拥有健康行为还会导致个子长不高、身体素质差等问题。因此,从健康行为的层面出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均衡膳食的重要性,在生活中食用包括牛奶、肉类、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事物,新鲜的水果蔬菜等摄取纤维和微量元素,以及精细搭配的主食等补充碳水化合物等等。同时也要告诫学生减少零食的摄入,保护自身的骨骼发育健康。此外,学生还需要在体育课后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将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运动延续到生活中,比如跑步、跳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还可以在家庭中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共同促进亲子健康。在生活习惯方面,学生的家长需要做出良好的表率,远离吸烟和饮酒,带领孩子保持健康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3]。
(三)树立体育榜样人物,塑造优秀体育品德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树立体育榜样人物来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不同运动项目教学中需要选择这个项目的体育杰出运动员给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运动员训练中的事迹以及他们获得的各种荣誉。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主动向这些运动员学习,学习他们在训练和赛场上的精神,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体育品德[4]。例如,在学习乒乓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深受他们喜爱的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作为一名00后运动员,也是国家级运动健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的。孙颖莎从五岁就开始练习乒乓球,经过刻苦训练,2015年进入国家队,这些年在世锦赛、世界杯、世青赛、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样的运动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他们能够了解运动员励志故事的同时,认识到他们身上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不断激励着学生认真学习和刻苦训练,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对围绕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细化体育教学的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促进学生在体育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婷.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启迪与智慧:下, 2023(3):0187-0189.
[2]王利军.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5):3.
[3]旦增.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的探究[J].传奇故事, 2024(11):117-118.
[4]梁雪.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J].拳击与格斗, 2022(4):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