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实践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翻林

奎屯市第二中学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通过人教版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教材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活动资源。通过项目式学习、野外考察、多媒体应用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实践探究方式,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知识和行为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环保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教师需转变角色,提升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教学探究

正文


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地理作为一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环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教版新教材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与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这使得我们可以在新课改视角下,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实践性,倡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这意味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与优势

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首先,新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此外,新教材还特别关注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1]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素养的内涵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素养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问题对全球和地方的影响。

通过课程教授学生关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概念,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污染类型及其来源等。

环境态度的塑造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积极的环境态度。这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对资源的节约使用、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可和支持。

环境行为的指导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指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从而在实际行动中体现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初中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还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2]

四、新课改视角下的实践探究

在新课改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应通过多种实践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一)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项目,例如“城市垃圾处理现状调查”、“社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野外考察与实地调研

利用学校周边的地理环境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实地调研。例如,参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或工业区,观察和记录当地的环境状况,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丰富地理课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走进”亚马逊雨林或北极冰川,直观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此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学生可以分析环境数据,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趋势。

(四)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

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态度和行为意识。例如,组织“环境保护辩论会”或“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五、新课改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教学案例

在新课改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实现。

教学案例:探索城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某中学地理教师通过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以“探索城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展开了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水资源的来源、利用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

第一课时课程开始前,教师提前准备好城市自来水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材料,以及本地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如水源、供水量、用水量及存在的问题)和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除了准备好城市自来水系统的相关资料,教师还另外准备了问卷调查表格用于社区用水情况调查、计算机和互联网用于资料查找和数据分析、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教学开始,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播放一段关于全球水资源状况和水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性。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开始介绍城市水资源的来源(如地表水、地下水)及其在城市中的分布,为学生讲解城市供水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并于学生一起讨论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污染、浪费、季节性短缺等。

在学生为水资源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课本内容讨论本市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待学生讨论结束后,每组排除一名代表将讨论的结果汇报给教师,各小组将讨论结果以PPT形式展示。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使用准备好的问卷,对自己的家庭和社区用水情况进行调查。

在第二课时开始时,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记录用水量、用水习惯及节水措施。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识别出用水浪费的主要环节。

各小组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和改善建议,如推广节水器具、减少用水高峰期用水等。设计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海报,计划在学校或社区中展示。

最后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成果,强调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简单而有效的节水措施。

在课程对最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做出了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调查和分析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评估学生提出的节水建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通过日记或课堂分享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城市水资源的基础知识,还通过亲身参与调查和数据分析,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境意识。这种方式将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自身生活的关联,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关心和保护环境的热情。

这种教学案例的设计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例子。

结语: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新课改和人教版新教材的引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结合丰富的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真正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为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未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庆璠成.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4,26(15):199-201.

[2]董国强.新课改下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4,26(10):230-232.

[3]宫春雪.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22,(20):119-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