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策略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统编版语文教材;提问策略;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正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一“学贵知疑”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问力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条件和基本技能。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长期处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下,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提问意识不强,很难产生自己真正的问题,或者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退。提问,能让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参与阅读,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四年级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提升阅读理解、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通过“提问策略”单元,深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并逐步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本单元的核心要素是“从不同角度提问”,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及《蝴蝶的家》等篇目为载体,逐层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问的层次和策略。
1 明确教学目标,逐步深化理解
1.1 厘清关键要素及层次结构
具体来说,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提问的对象,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初步能力。《夜间飞行的秘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提问的技巧,学会用多元视角审视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科学探索的故事,帮助学生辨析问题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蝴蝶的家》不仅巩固前面的提问策略,还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此教学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重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有序安排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
1.2 设定能力层级递进的教学目标
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的设定是以前一篇课文的学习效果的达成为基础。三篇精读课文都是以问题清单作为课后思考题,为学生提问作出了示范,为其提供了提问的角度,提示学生以这些角度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从每课课后提示可见,对学生的要求逐渐变高,也就意味着对学生要达到的提问水平也越来越高。教师要制定与之对应的能力层级递进的教学目标。并在实施提问策略的教学中,也要注重从基础到高级的递进式学习路径。如图:
2 精读课文是“提问”阅读策略教学的阶梯
2.1 积极提问,发散思维,策略初探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尝试不作预习要求,采取教学后置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鼓励他们提出“真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正的提问水平,避免学生借助参考书提前预习,将学情与教学的需求融合贯通,打造更加真实的课堂。教师要留有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提问,充分的时间能让学生调动提问积极性,缓解紧张情绪,在课堂上“放松”地提问,勇敢表达自己的疑惑。为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氛围。
教师的问题处置能力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如针对“在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一问题,教师追问:“为什么想要提这个问题?”或者“谁能够马上解答这个问题?”把问题转移给学生去解答。课堂一起讨论问题,让孩子们发现:针对部分内容提问就是针对某个具体段落,从词语、句子来提问,如:“为什么一粒豆成了小花园?”课文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字词句都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针对全文提问就是针对文章整体,我们需要读完整篇文章,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如“ 第五颗豌豆有什么魔力,能让小女孩的病好起来?”“到底哪一粒豆最了不起?”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的处理:归并相似问题、舍去相同问题。师生合作把问题“修剪”后,课堂上就会留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2.2 学习提问,方法引领,策略提升
为体现教学连贯性,教师需进行前学回顾,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螺旋上升式的巩固。从针对部分和针对整体的角度来填写“个人问题清单”,以此作为预习前置,不仅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相呼应,也呼应了《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前的导读提示。在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提问情况,整理、筛选问题,借助资料或书籍查找问题答案,作为“补充资料卡片”,适时在教学环节中辅助学生理解。
导读提示和问题清单双线并行。导读提示要求学生先看“旁批”、“尾批”再提问,接着交流。第一处批注“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所对应的段落内容就是以“飞机”和“蝙蝠”为主,这一批注启示学生“写什么就问什么”,即“根据课文内容提问”。这和针对部分和整体提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全文中找一段内容,由他们自己提问。如怎样理解“蝙蝠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这一主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阅读填空,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配合问题清单“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前两个实验?” 启示学生从写法上提问,如构段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 第三处批注是课后提问,这回答的价值以及思考的深度比过程中提问来的更深刻。挖掘问题的“言外之意”,思考研究路径,需要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或教师提供课外资料卡来解答,这就是“联系生活去提问”。面对“问题清单”,尝试回读关键部分,再回答这个问题,发现新的提问视角“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去探索作者的创作秘诀”。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自由从多个维度来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个故事如何展示了科技对自然界的模仿?”或者“作者通过蝙蝠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一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借助课后片段,扎实提问训练。为巩固提问角度的学习,教材提供的片段练习不容忽视。学生需从课文内容、写法和启示这三个角度来提问,来制定小组问题清单。收集问题,整合提问,并初步尝试合并相似的问题,删除重复的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的方法,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2.3 筛选提问,推动理解,训练思维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要在前两个课的“提问”基础上发展“筛选”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与训练中,学生能够很熟练地进行提问。在课前预习时,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罗列“问题清单”,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课题、内容、写法和启示等方面,通过从不同角度提问来提高预习质量。汇总小组问题清单,形成班级问题清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锻炼给问题分类的能力,通过细化步骤,来教学生“怎样筛选”。小组合作将问题分类,分成三类:“不影响理解”、“引发思考,但难以解决”和“帮助理解、引发思考”。“不影响理解”指的是通常只要读一两遍课文就可以直接在某个段落中快速地找到答案的问题,如“‘发现’和‘发明’分别指的是什么?”“引发思考,但难以解决”指的是单靠阅读这篇课文却又无法解决,需要课外查找或探索的问题,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不是课堂上主要探讨的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真正帮助理解,并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课堂上的“主问题”。学生在一层一层根据老师要求筛选的过程,渐渐地也感知了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
借助“问题讨论清单”,以及学习伙伴的问题等提示,思考是否所有的问题都对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有影响,进而总结“筛选”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学生也在不断熟悉、掌握提问的策略。与此同时,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来思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旨在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3 略读课文是“提问”阅读策略能力训练的“靶场”
略读课文阶段,如通过《蝴蝶的家》,我们构建了一个允许学生自主实践提问策略的理想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被鼓励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思考独立提出问题,无需依赖预设问题。默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胆地从各个角度提问。如下表:
这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提问能力,更是培养他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出、分类问题,并选择那些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外,该环境通过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鼓励他们自由地探索课文内容,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了他们在集体中表达观点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显著扩展,他们学会了如何自主地探索知识,并将提问策略灵活运用于不同的阅读材料中。例如,在略读《蝴蝶的家》时,学生可能会自发提出“蝴蝶迁徙的路线有何特点?”或“这种迁徙行为对蝴蝶生存有何意义?”这类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他们探讨这些问题的可能答案,促进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和学习。最终,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高效的“提问”阅读策略能力训练的靶场,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处理的思维模板,从而构建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4 策略与内容有机融合,同步实施
提问策略不能被简化为单纯的工具,而是与内容理解、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提问策略的引入旨在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提问的策略的同时,学生也在建构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看似以提问为抓手,实际上是策略与课文内容理解之间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针对内容去提问,引发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文中收集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联结了提问策略和内容理解间的关系,一举两得。如果割裂了策略和文本,则失去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教学《一个豆荚的五粒豆》时,以“这五粒豆的结局是什么?”为导向,引导学生以表格形式梳理,呈现思维导图,通过对比发现第五粒豆的特别之处,探索第五粒豆与小女孩病情的关系。在提问与交流中,逐渐明晰第五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的希望。同样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蝙蝠和飞机”的关系时,多个问题都是指向蝙蝠和飞机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家身上的善于观察、乐于研究、热爱科学的品质。
具体操作中,教师应设计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探索文本深层意义。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提问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同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问”是学生提出过的“疑问”也可以是教师针对学生提问的“追问”。这种策略与内容的同步实施,既提升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建立了提问能力培养与文本理解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确保学生在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满足。这样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形成了一种互动和探索并重的阅读模式。
5 延伸大观念,链接联读固化能力
5.1 扩大阅读范围,加强信息的链接和联读
在提问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从单篇课文学到的技能扩展到多篇同类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中,形成从策略学习到策略应用的完整循环。这不仅帮助学生固化并深化提问技能,还促进他们在更广阔的阅读材料中运用这些技巧,加深对提问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在学习本单元时可以组织“我是‘提问’小达人”的读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如《自然界的奇妙物种》《科学探险故事集》等书籍来进一步锻炼提问策略。这些书籍覆盖了多样的主题和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提出深入且多样化的问题。
例如,阅读《自然界的奇妙物种》时,学生可以被引导去思考“这种物种为什么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或“它们的生存策略对人类有什么启示?”通过联读《科学探险故事集》,学生可以探讨“科学探险中的哪些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样的提问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鼓励他们在更广泛的阅读中寻找信息、建立联系,并从中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提问策略的灵活运用,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2 培养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提问方法有了深刻认识,提问策略显著提升。这也为学生丰富预习作业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课文标题或提供的简短摘要自行提出可能的问题,帮助他们在实际阅读课文前就开始思考可能的学习内容。或者尝试预测课文可能探讨的主题或问题,并基于这些预测提出自己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跨文本问题,比如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深化理解。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深化学生对提问策略的理解与应用,可以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提问沙龙活动,如交换阅读、漂流读书分享会、提问接龙、你问我答,或者以小组闯关答题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提问、积极提问、善于提问。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以手抄报、图片的形式留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共同营造一个好问、善问的良好学习环境。这不仅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上的全面提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在提问和探索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婷.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3):52-54.
[2] 马艺.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J]. 情感读本,2023(12):135-137.
[3] 任明满,肖欣亿,申小艳.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23(35):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