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作家为中心”引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名家学语文的新视角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洪乐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 邮编:257447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以经典作家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提供名家学语文的新视角。通过分析经典作家阅读理论,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

以“经典作家为中心”;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名家学语文的新视角

正文


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如何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深度阅读习惯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挑战。传统的“文选式”阅读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文学作品,但往往缺乏对单个作家风格、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持续关注,导致阅读内容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整体的文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将名家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构建“经典作家为中心”的阅读模式,是优化整本书阅读内容,培养学生深度阅读和持续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1经典作家阅读理论

经典文学作品是文明的宝贵财富,富含文化和艺术价值。经典作家阅读理论主张深入分析作家的系列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这一理论基于20世纪的文学批评,特别是新批评和结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微观分析以揭示内在结构和深层意义。在儿童文学中,此理论有助于孩子们早期建立对作家的整体认识,理解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脉络。

在经典作家阅读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通过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发现反复出现的主题、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策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通过对比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学生可以理解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提升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经典作家阅读理论还强调结合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与作品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景和文化价值。例如,研究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探讨北京的市井生活和社会变迁,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培养历史意识和社会洞察力。

实施经典作家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写作任务等,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文本分析与个人体验结合,提升读写能力和表达技巧。例如,阅读琦君散文后,学生可写个人回忆录,锻炼写作能力和叙述技巧。

2实施路径与教学实践

2.1低年级名家经典阅读实践

在低年级阶段,以经典作家为中心的阅读实践尤其注重趣味性与引导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教师选择如笠翁对韵、金子美铃童谣等浅显易懂,同时富有韵律感和生活趣味的作家作品,作为引导孩子们步入文学殿堂的敲门砖。

《笠翁对韵》是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的一部韵文启蒙读物,以其严谨的对仗和优美的韵律,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汉语语音、词汇和句式的基础。通过“读”《笠翁对韵》,孩子们不仅可以体会汉语的音韵之美,还能在轻松的节奏中学习汉字的正确发音。教师在“讲”时,会结合故事化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每一对韵文背后的含义,启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而“问”环节则鼓励孩子们提出对韵文的好奇和疑问,培养他们积极提问的习惯。在“背”部分,教师会引导孩子们尝试背诵自己喜爱的韵文,享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最后,通过“写”简单的诗歌或对联,孩子们可以尝试模仿《笠翁对韵》的风格,进行初步的文学创作。

金子美铃的童谣在日本乃至全球享有盛誉,她的作品以儿童的视角描绘生活,充满了童真与诗意。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读”金子美铃的童谣时,会强调情感的共鸣与画面的想象,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讲”童谣背后的故事时,教师会介绍金子美铃的生平,让孩子们了解她的创作背景,培养他们对作家的初步认识。通过“问”,教师鼓励孩子们对童谣中的细节进行深度解读,激发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在“背”部分,孩子们会体验到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汉语美感的感知。而“写”活动可以是创作自己的小诗,或是改编金子美铃的童谣,以此提升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

2.2中年级名家经典阅读实践

中年级阶段,教学重点转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名家经典阅读以《安徒生童话》等作品为主,采用“五磨教学法”提升语文素养。《安徒生童话》因想象力和人生寓言受喜爱,教学中鼓励学生关注情节和角色,探索深层意义。教师分析安徒生风格,反映社会现实,激发批判性思考。学生背诵喜欢片段,体验语言韵律,通过创作或改编童话故事,提升写作技巧。

汪曾祺和任大霖的作品则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生活的细腻描绘,为中年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解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读”这些作品时,不仅关注文字的表层含义,还鼓励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观察。在“讲”环节,教师会揭示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通过“问”,教师激发学生们对于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培养他们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背”部分,学生可以选择那些富有哲理或情感深度的段落进行背诵,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文学的魅力。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尝试写读后感,或者模仿汪曾祺、任大霖的风格进行短篇小说创作,以此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技能。

中年级阶段的名家经典阅读实践,通过“五磨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在品味名家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亲子阅读、朗诵会以及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此外,这些实践活动还促进了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年级的阅读实践,是构建“经典作家为中心”阅读模式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也为小学语文教育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3高年级名家经典阅读实践

在高年级,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名家经典阅读实践包括琦君、鲁迅的作品和《史记》,采用“五磨教学法”和“经典阅读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深化对名家的理解,促进读写结合和创意表达。阅读内容涵盖散文、小说、杂文和古典文学,要求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如结构、人物心理、象征手法等。教师深入讲解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以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问”环节在高年级阶段尤为重要,教师会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比如探讨作品中的道德抉择、社会现象或人性的复杂性。此外,教师会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在“背”部分,学生可以选择那些具有启发性或艺术性的段落进行背诵,以提高语言敏感度和记忆能力。

“写”在高年级阶段则转变为更为复杂的任务,如撰写论文、影评、书评,或者仿写名家作品。这些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分析,结合个人思考,形成有深度的写作作品。例如,学生可能被要求分析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或者以琦君的散文为模板,创作一篇描绘故乡的短篇散文。通过这些写作任务,学生不仅提升了写作技巧,也深化了对名家作品的理解。

"经典阅读周"在高年级实施,集中阅读时间,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一周内,学生专注一位名家的10-15篇作品,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探讨名家创作风格和思想。例如,在"鲁迅阅读周",学生阅读鲁迅散文、小说,观看纪录片、角色扮演等,全面理解体验鲁迅世界。

结语

在教育评价方面,未来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要关注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创新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阅读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持续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可以期待“经典作家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桂芳.互联网环境下“共读自读”对小学生阅读经典方式的优化[J].《语文建设》,2024年第12期I0008-I0008,共1页

[2] 李学红.经典培根 文化铸魂——小学生经典阅读的文本选择和实施路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年第7期4-8,共5页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