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利用乡土地理元素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房思佳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山东济宁 272000 )

摘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高效利用乡土地理元素,则需要开发虚拟情景,带动学生进行虚拟探索学习;并组织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同时,引进人文地理资源、人文历史,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拓展学习。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元素;策略

正文


引言:初中地理教师需高效利用乡土地理元素来带动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概念进行深入研学探究,教师需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进理实一体化的教育项目,打开学生思路,提高教学品质。

一、乡土地理元素概述

乡土地理元素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地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精神人文风貌,是指一个特定地区中产生并长期积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地理环境特征物质文明特征生态发展特征的集合。其中乡土地理元素以乡土文化为载体,蕴含的语言艺术宗教习俗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乡土地理元素具备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性可以在地理教育中带动学生进行迁移拓展学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将乡土地理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成长发展。通过学习和了解乡土地理元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认知家乡的历史人文变迁,增强自身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乡土地理元素的策略

(一)在虚拟情景中开展地理实践

初中地理教师利用乡土地理元素开展教学活动需给予学生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其中教师可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依托虚拟情景带动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在虚拟情景中,教师可融入本地的优势资源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现象,带动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游和探索融合当地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等多元景观,并模拟气候的变化地质现象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进一步进行迁移拓展探究。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设置任务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并且也需要给予学生过程性指导,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引进交互式系统引导学生尝试改变虚拟系统中的参数条件变量观察地理现象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元素对当地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虚拟地理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通过回顾虚拟系统的实践学习过程,结合脚本回放功能带动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产生对课程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气候与自然环境”知识板块中,学生需要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本地(假设为“绿柳镇”)气候与自然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绿柳镇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等多元景观,并模拟了当地的气候变化(如四季更替、降雨模式)和地质现象(如河流侵蚀、土壤侵蚀)。在虚拟情景中,教师特别融入了绿柳镇的特色地理元素,如著名的“翠柳河”、历史悠久的“古城墙”、以及独特的“四季果园”。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游,探索这些地理景观,并观察它们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教师设置了以下任务:“请调查翠柳河在不同季节的流量变化,并分析其对周边农田灌溉的影响。”同时,教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古城墙能够抵御多年的风雨侵蚀?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虚拟系统中,教师引进了交互式功能,允许学生改变气候参数(如温度、降水量),观察翠柳河的水位变化、土壤侵蚀程度以及植被生长情况。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增加降水量来观察翠柳河是否会发生洪水,以及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二)组织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当学生通过虚拟系统对乡土地理元素进行初步理解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进地理实践项目给予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其中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引进多个任务群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状况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状况贴近现实生活,结合地方产业特征文化特征带动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对实践活动方案的编制,方案中应当囊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调查方法数据记录和分析评价策略等。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合作,在实践中带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可尝试以作品展示论文撰写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例如,在“水资源”知识板块中,学生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教师选取了本地(假设为“清泉镇”)的水资源状况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清泉镇位于一条河流的下游,近年来由于上游地区的开发和污染,导致河流的水质和水量都受到了影响。为了带动学生进行深入研学,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群:

任务一:调查清泉镇河流的水质状况,包括溶解氧、pH值、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任务二:调查清泉镇居民和农业用水的使用情况,了解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

任务三:研究清泉镇历史上水资源的变迁,以及当前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后续,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活动方案,包括:

时间:周末两天,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地点:清泉镇的河流沿岸、居民区、农田以及镇上的水务管理部门。

参与人员: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任务。

调查方法:使用水质检测仪器进行水质检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居民和农业用水情况,查阅历史文献和资料研究水资源变迁。

数据记录和分析评价策略:使用表格和图表记录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评价。

(三)引进乡土人文历史

乡土人文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乡土地理元素教师可以引进人文历史来带动学生进行串接关联学习。其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历史资源,包含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结合当地的历史遗迹古建筑名人故居构建起一个丰富多样的乡土人文历史体系,为地理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在该环节,教师可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地的乡土人文历史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理解当地的地理变迁同时可以设计乡土人文历史主题活动,衔接历史知识和地理课程带动学生进行体系化学习,了解地理发展背景和方向,从而理解其中人地协调观人文地理等核心要素,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例如,教师深入挖掘了本地(假设为“古韵镇”)的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古韵镇志》、民间传说《龙井茶的传说》、风俗习惯“端午赛龙舟”、以及当地的历史遗迹“古城墙”、古建筑“文峰塔”、名人故居“李氏家族书院”。这些资源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乡土人文历史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以《古韵镇志》为蓝本,向学生讲述了古韵镇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时,教师还分享了民间传说《龙井茶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讲解,学生了解到古韵镇因盛产龙井茶而闻名遐迩,而龙井茶的种植和采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而理解了当地的地理变迁。为了衔接历史知识和地理课程,教师设计了“古韵镇人文历史探索”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地考察,学生分组前往古城墙、文峰塔和李氏家族书院进行参观,了解这些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第二阶段是主题研讨,学生结合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围绕“古韵镇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展开研讨,探讨地理环境对人文历史的影响以及人地协调观在古韵镇的具体体现。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效利用乡土地理元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需基于迁移教学、理实一体化探究打开学生学习思路,提高教育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1.36.051.

[2]任暑光.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J].文理导航, 2013(20):1.DOI:10.3969/j.issn.2095-3879.2013.07.0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