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古诗词以其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如《诗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让后人得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世界,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古诗词用词精炼优美,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能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美感,其语法结构多样,利于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语法,为高中及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古诗词蕴含意境美和韵律美,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初中语文古诗词特点
从语言特点来看,一方面用词凝练。如“古道西风瘦马”,仅六个字就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以简洁的字词表达丰富的含义,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另一方面语法灵活,与现代汉语语法有较大差异。存在词类活用、倒装等现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使动用法。这能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在意境特点方面,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意象组合创造独特意境,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现出孤寂清冷的画面。情感含蓄,诗人多通过意象、典故委婉表达情感。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故传达复杂情感。在形式特点上,韵律严格,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使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体裁多样,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不同体裁。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3.1诵读教学
3.1.1多种诵读方式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多种诵读方式的运用至关重要。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节奏准确的范读,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榜样。例如在教授《出师表》时,教师以庄重、恳切的语调范读,能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与恳切。自由读给予学生自主探索节奏和情感的机会,让他们初步熟悉诗词内容。齐读可以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增强集体感。分角色读则适用于有对话场景的诗词,如《木兰诗》,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能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和诗词情境,从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
3.1.2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是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对诗歌的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就节奏而言,五言诗一般为“二三”节奏,如“国破/山河在”;七言诗多为“二二三”节奏,像“两个/黄鹂/鸣翠柳”。重音的把握能突出诗词的关键内容,如《望岳》中“会当凌绝顶”的“凌”字应重读,以体现诗人的壮志豪情。语调方面,根据诗词情感而定,表达欢快情感的语调轻快,如《钱塘湖春行》;表达忧愁的语调低沉,如《声声慢》。通过这样的诵读指导,学生能更好地诵读和理解古诗词。
3.2意象教学
3.2.1意象解读
意象解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雁”这一意象,常常代表着思乡之情或游子的漂泊。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而戍边的将士却无法归家,通过“雁”烘托出思乡的愁绪。又如“月”,多与思念相关,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成为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媒介。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意象,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3.2.2意象拓展
意象拓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含有相同意象的不同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比如“菊”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菊象征着高洁、隐逸的品质。而在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里,菊又被赋予了一种霸气、抗争的意味。通过这样的意象拓展,学生能看到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不同诗人笔下的多元内涵,从而拓宽对古诗词意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3.3情境教学
3.3.1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如在教授《使至塞上》时,播放沙漠的视频,那广袤无垠的沙地、孤悬的落日,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还可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在教《木兰诗》时,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背景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木兰的形象。另外,利用实物创设情境也可行,如在学习《咏柳》时,展示柳条,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对柳的描写,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兴趣。
3.3.2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例如在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李清照,在日暮时分的溪边亭子里游玩的情景,感受词人的欢快与惬意。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杜甫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茅屋破败却心系天下寒士的心境,使学生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4比较教学
3.4.1诗人比较
诗人比较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比较教学的重要方面。不同诗人有着独特的风格与创作特点。例如李白与杜甫,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常常借助奇伟的想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显豪迈之气。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沉郁顿挫,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比较,学生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思想观念以及诗歌的艺术价值。
3.4.2作品比较
作品比较有助于初中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都以月为主题。《水调歌头》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富有哲理。而《望月怀远》主要侧重于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感真挚纯粹。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比较,学生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同一意象的不同运用,以及在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4.3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着独特意义。将中国古诗词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能拓宽学生视野。比如中国古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像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西方诗歌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在主题方面,中国古诗词多表达思乡、爱国等传统情感,西方诗歌可能更多关注爱情、自由等。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学生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特点,提升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丰富对古诗词的理解。
结束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施意义深远,通过诵读教学、意象教学、情境教学和比较教学等多种策略,能让古诗词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焕发生机。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姬璐晴.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5):54-57.
[2]张盛男.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对联,2023,29(18):43-45.
[3]王路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3(18):122-124.
[4]李雪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23.
[5]王惹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6):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