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雅娴

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362400

摘要

加强语文教学与反思,这一举措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所提出的根本性内在要求,更被视为一种极为关键且高效的手段,旨在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并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综合性发展。通过不断深化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环节,教师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方向。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多重挑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并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显得尤为迫切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

部分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 “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分析知识点,学生听讲、做笔记。这种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方法的单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陈旧

高中语文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缺乏对课外资源的拓展和整合,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元化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互动、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将知识的传授与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通过丰富的阅读体验、深入的思考讨论、有效的写作训练等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等各个层面展现出较高的语文水平。

(二) 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曲,如《十面埋伏》,同时展示赤壁的壮丽图片,滚滚长江东逝水,陡峭的悬崖峭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在音乐的烘托和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豪迈与感慨,深刻感受到苏轼在面对历史变迁时的豁达与超脱。又比如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播放一曲婉转哀怨的古典音乐,如《二泉映月》,再展示一幅细雨蒙蒙、杨柳依依的画面。音乐的忧伤旋律与画面的凄美氛围相融合,使学生沉浸在离别的惆怅之中,更能理解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所传达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中的人物情感。比如在讲解《边城》时,让学生分别扮演翠翠、傩送、爷爷等角色。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演绎,能亲身体验到翠翠的纯真羞涩、傩送的勇敢善良以及爷爷的慈爱与无奈。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之间纯真质朴的感情以及那个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边城世界。

2.合作学习法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框架下,学生之间能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携手攻克难题,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激发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以高中语文中的诗歌鉴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分配给他们一首内涵丰富的古代诗歌进行共同赏析,如杜甫的《登高》。小组成员首先各自独立阅读诗歌,随后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描绘的壮阔景象所吸引,而有的学生则更能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流露出的诗人深沉的孤独与哀愁。接下来,小组成员会围绕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他们共同分析诗歌中的对仗技巧,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字词的精妙对仗与意境的相互映衬;同时,也会探讨诗人通过这首诗所传达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启发,提出并交流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在诗歌鉴赏中遇到的困惑。

3.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议论文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比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中的议论文单元时,教师可以提出 “科技发展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个话题。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始自主探索和研究。有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诸如医疗进步、通信便捷、交通发达等诸多好处,提出利大于弊的观点。他们会以历史上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实例,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现代医学拯救无数生命等进行论证。而另一些学生则关注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伦理道德困境、人类对科技的过度依赖等问题,认为弊大于利。他们会引用现实中因科技滥用导致的生态危机、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担忧等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收集资料、整理思路,还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驳。他们会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启发。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同时,在提出观点和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时,教师可以提出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这个话题。学生们会自主地去研究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古典文学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有的学生可能会以春节为例,阐述传统节日在凝聚家庭、传承文化方面的价值;有的学生可能会探讨民间剪纸艺术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创新应用,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分析古典文学作品对现代人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拓展并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将课外阅读材料、影视欣赏作品以及社会实践经历等全面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有效地拓展这些课外资源,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还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还应当致力于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比如,在讲解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并收集身边的新闻事件,尝试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练习;而在讲解广告文案的创作技巧时,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各类广告案例,鼓励他们进行广告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四)完善教学评价

教师应当积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当涵盖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面。具体来说,除了考试成绩这一量化指标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等方面,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则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以及领导力等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展示,这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此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提出新颖观点、设计独特方案等,也是评价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通过采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论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能够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2102)

2]林刚.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探索.202104)

3]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2021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