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美术;设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正文
引言
在高校美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美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自信和创造力。通过重视中西美术鉴赏、开设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课程、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等方面,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推动高校美术设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重视中西美术鉴赏
在美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中西美术鉴赏课,更有利于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美术公共课程作为面向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鉴赏力以及对美的认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课程是美育教育体系中最具普及性的课程之一。在当前社会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美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美术鉴赏知识的传授,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美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方美术的本质,为学生提供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美术鉴赏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文化背景。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常常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周易》对视觉形象意义的论述深刻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识。在《易传·系辞下》中,提出了“观物取象”的成象理论,认为“象”具有高于“形”的意义。《易传·系辞上》区分了“象”与“形”的不同含义,认为“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在《周易》中,“象”与“形”是通过对照界定的,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象”解释为意象,“形”解释为现实的物。与“形”相对比,“象”更虚灵、生动。在古代哲学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画形成了虚灵、动态的审美特征。“画成一片境,却生万种情”满足了绘画者的主体性要求,也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基本定式。这时,传统绘画的整个艺术境界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普遍意识基础之上[1]。
而在西方绘画体系中,历史情境就不同了。从古希腊文化,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完善,西方绘画艺术形成了一整套以严整的科学、理性为基础的视觉成象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论”,认为艺术模仿是创造的,在创作中肯定自身,在对象中见诸自己,这便是绘画的审美价值所在。他认为,与经验相比,艺术技术才是真知,艺术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则是知其所以然。达·芬奇将绘画阐释为科学。这些审美观念影响着西方古典绘画。
其次,美术鉴赏课程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差异。西方绘画以复制视觉可信性空间为前提,因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是从雕刻中脱胎而来的,主要以塑造真实的视觉形象为目的,绘制的形象是半浮雕式写实的再现。中国绘画则以创造虚幻的空间为根本,空间构成依托于书法,所以中国画是书写性质的,属于流动的、平面的抒情性艺术。其呈现于纸端,是一种半抽象性的笔墨造型形式,志在表现画境(虚、灵、逸、放的品格)而非写实的审美情态。西方绘画的营养来源于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和技术,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等理论乃是西方画家必备的涵养[2]。中国画家则认为诗、书涵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通过中西方绘画元素的对比分析,美术鉴赏课程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鼓励其继承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演绎新型手段,强化民族特性,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链条得以延续。
二、开设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课程
在美术选修课程中,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课程得以设立,旨在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的认识及其在工艺实践中的创新。美术的范畴远不止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还涵盖了那些展现民间智慧和传统工艺技巧的工艺品。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例如刺绣、泥塑、陶瓷、剪纸等,无不蕴含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3]。
民间美术不仅是劳动的产物,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记录媒介,承载着劳动人民的信仰、哲学和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民间传统工艺,学生了解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如何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在刺绣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针法、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从而体会到刺绣艺术中所蕴含的精细工艺和独特美感。在泥塑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运用泥土塑造出各种形象,体会到泥塑艺术中所蕴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陶瓷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陶瓷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体会到陶瓷艺术中所蕴含的严谨工艺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剪纸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图案设计,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民间智慧和传统审美。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美,还能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现场演示和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4]。
在美术选修课程中设立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民间传统工艺,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三、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是美育课堂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契机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习俗和蕴含的精神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美育工作者应当秉持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充分利用节日的特殊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书画比赛等,以此来增进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以端午节为例,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5]。在端午节期间,中国南方地区常常会举办龙舟赛等水上活动,而北方地区则有踏青、采摘艾叶等传统习俗。因此,教师组织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书画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赛龙舟、踏青、包粽子、采艾草等节日活动进行绘画创作,以及以端午节的起源、屈原的生平和《离骚》中的内容为素材进行书法创作。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丰富创作内容,激发创作灵感。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亲自观看龙舟赛,或者参与踏青、采艾草等节日活动。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有了这些知识和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描绘出赛龙舟的紧张激烈、踏青的欢乐人群、采艾草的专注女孩以及家庭包粽子的温馨场景。无论学生的创作水平如何,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享受创作过程,理解屈原的忠诚、坚韧和乐观品质,体验艺术创作的挑战和集体活动的乐趣,那么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这是典型的过程美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技巧、书写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也得到了增强[6]。
除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在美育中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美育活动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体验民族精神的机会,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组织研学活动是美育课堂的延续
每个地方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精神,也是该地区独有的自然和社会风貌的体现。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这个地区因其丰富的版画艺术传统而被称为“中国版画之乡”。这里不仅有滋养了代代阿城区居民的阿什河,还有风景如画的松峰山等自然景观,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了阿城区的独特魅力[7]。
美术教师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特色,还应当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这些地方文化。在城区,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版画工作坊,了解版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学习版画的制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版画艺术。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去河畔写生,让学生直接感受城区的自然风光,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此外,教师组织学生去松峰山等自然景观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学习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颜色、形状、纹理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绘画或雕塑作品中,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8]。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拓宽视野,积累丰富的美术创作素材,还能够将这些文化元素通过美术创作展现出来。学生创作以阿什河为背景的风景画,或者以松峰山为灵感的雕塑作品,甚至创作以版画为技法的阿城区生活场景。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艺术再现,也是学生个人艺术才华和创造力的体现。
因此,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美术技能和知识,还能够深入理解地方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美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包括重视中西美术鉴赏、开设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课程、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等。这些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自信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实地考察和研学旅行在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美术创作中。
参考文献
[1] 张玲,刘运.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与传承——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J].中外鞋业, 2022(006):002.
[2] 景韶佳,郝学峰.基于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校服装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20(13):2.
[3] 赵易鑫.培养高校学生传承与创新能力——以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青花装饰课教学为例[J].视界观, 2020, 000(013):P.1-2.
[4] 佟则.浅议高校新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结合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 2018, 185(22):117-118.
[5] 张玲,刘运.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与传承——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006):01.
[6] 邓琪艺.广西传统民俗文化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 000(003):P.37-38.
[7] 闫蕾.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以"大广赛"作品非常可乐敦煌包装设计为例[J].大观, 2023(10):130-132.
[8] 王平,万长林."艺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湖南包装, 2021, 36(4):144-14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