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蒙昱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角弓中心幼儿园 746042

摘要

中国拥有五千年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而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髓。因此,在为3至6岁的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时,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幼儿园的校本课程相结合以铸牢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探讨了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探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最后,文章提出了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通过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教育体系。


关键词

幼儿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意识

正文


引言

幼儿教育是人生启蒙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貌,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幼儿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挑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探索措施。

一、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拓展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为了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关键在于持续提升课程内容并加强园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在这一进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1]。这一文化传承了五千年的精髓,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文化遗产,亟待年轻一代的继承和发扬,而幼儿作为国家的未来,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无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科技、艺术等众多领域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将民俗文化等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多元,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例如,引入民间体育游戏、神话故事、童谣等,或者将传统服饰如汉服、戏曲服饰、民俗艺术品等融入幼儿的活动,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也实现了教育与娱乐的完美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多种区域文化的特色,如巴蜀文化、晋楚文化、齐鲁文化等,每种文化都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2]。在幼儿园引入传统文化时,应特别关注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文化特色的辨识,以此培养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感情,从小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

在这一过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不容忽视。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民族团结的故事,幼儿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2.健全幼儿发展,实现文化化人

在人生的初期,个体的天性往往是善良的,而在这个阶段的基础教育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对世界的认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的设立旨在协助幼儿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开始,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而启蒙的核心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文化自信,确保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和气节能够深深植根于下一代的心中,激发幼儿内在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从而建立起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3]

在幼儿的关键成长时期,及时给予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快地认识世界,积累生活经验。幼儿园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帮助幼儿理解和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需要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中适合幼儿成长的内容,并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新和研发,例如水墨画、刺绣、戏曲、民俗游戏等。同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传统品质素养与启蒙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幼儿园需要从根本上制定计划,解决如何培养、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等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幼儿园在幼儿启蒙阶段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将幼儿园的文化教育功能实践化的关键举措,为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教育体系迈出关键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民族团结的故事,以及开展各种民族特色的活动,如学习民族舞蹈、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幼儿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培养幼儿的民族共同体意识[4]

二、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1.开展“一日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实践中,一日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一日活动中,幼儿会参与到一系列的生活场景中,包括餐饮、休息、个人卫生、上下学以及自由游戏等。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时期,对世界充满未知。为了实现教育的长远目标,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一日活动的实践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在餐饮环节,教师教授幼儿使用筷子,讲解筷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幼儿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休息环节,教师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幼儿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在个人卫生环节,教师教授幼儿使用传统的洗手方法,如使用洗手帕,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传统卫生习惯。在上下学环节,教师教授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问候语、道别语等,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5]。在自由游戏环节,教师引入中国的传统游戏,如跳绳、踢毽子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幼儿课堂活动相比,一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育的重点在于幼儿自身,一日活动更加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也包含活动设计,但往往是由教师主导,根据对幼儿的理解来组织活动,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显著。相比之下,一日活动的安排允许幼儿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这明显改善了一般课堂中幼儿主体地位不足的问题。在这一关键发展阶段,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处于积极探索和学习的阶段。他们充满活力,乐于体验和学习。在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通过体验来学习经验和知识,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并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通过开展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活动来渗透文化教育。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教师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即让幼儿欣赏并观察中国传统艺术刺绣的魅力,引导幼儿了解刺绣的用途和价值,培养幼儿对刺绣的喜爱和兴趣,激发幼儿对刺绣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刺绣工具,并在指导下让幼儿了解刺绣的制作过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准备彩色布料、刺绣线、绣花针、刺绣样板和铅笔等材料。在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向幼儿展示刺绣样板,并提出问题,如询问幼儿是否认识这些图案,以及它们代表的意义。接着,让幼儿仔细观察,询问是否能看到图案上的细节和色彩搭配。然后,向幼儿展示刺绣作品,并提问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同时现场示范刺绣的针法和色彩搭配,展示刺绣的制作过程。随后,再展示刺绣袋子和刺绣挂饰,提出问题,询问幼儿这些成品是如何制作的,并通过实际操作向幼儿展示制作过程,包括选择布料、画上图案、刺绣细节和装饰等步骤[6]

通过展示刺绣艺术品,激发幼儿的动手好奇心和欲望。之后,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刺绣品制作,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每个小组的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教师会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合适的布料,并在布料上画出图案。幼儿使用绣花针和刺绣线,按照教师的示范,用不同的针法将图案刺绣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刺绣的技巧,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当所有刺绣作品完成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作品的由来和灵感。每个幼儿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之后,将幼儿的作品用于布置教室和幼儿园的环境,增强幼儿的成就感,让他们时刻欣赏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刺绣比赛或刺绣展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展示他们的刺绣技能。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与幼儿一起完成刺绣作品,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2.传统节日游戏活动融入文化特色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节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深化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教师巧妙地运用传统节日的特色,设计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例如,春节庆典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守岁、拜年、书写春联和制作鞭炮等传统习俗,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让幼儿领略了中国春节的文化魅力,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幼儿的文化视野。在中秋节,与幼儿一起猜灯谜、品尝月饼、赏月、制作灯笼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中秋节的氛围,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在端午节,可以组织赛龙舟比赛,让幼儿分组参与,并在比赛结束后教授他们如何包粽子,以此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庙会和市集是人们庆祝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模仿庙会和市集的场景,在教室的长廊上布置集市,提供各种游戏设备和材料,让幼儿在其中尽情扮演各种角色,如小摊主、游客、表演者等,从而体验中国传统庙会的魅力和趣味,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民俗知识。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扮演小摊主、游客、歌手、舞者、书法家等不同角色,自由发挥,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会一些基本的民俗知识。教师可以准备各种游戏道具,如小鼓、彩纸、彩笔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尽情发挥创意,制作各种有趣的手工艺品,如灯笼、面具等。

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健全幼儿发展,实现文化化人,还能够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幼儿园从根本上制定计划,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教育体系,我们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卫英,彭云青,李鹤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 2023(5):142-150.

[2] 罗海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探析——以语文教材《苏武传》《屈原列传》为例[J].新传奇, 2024(22).

[3] 刘盛玲,申小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实践——基于民族符号在贵州版画"本土化"创作中的表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55-65.

[4] 阿丽耶柯孜·热合曼,张海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以依麻木镇国语小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5):87-91.

[5] 陈嘉颖,李丹萍,蒋鸿波.非遗传承进校园 民族团结谱新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紧密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 2023(36):32-33.

[6] 高永久,杨龙文.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风险与优化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1(5):51-57.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般专项课题,课题名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23]GHBZX5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