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地理教学:将地理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邓双喜

关岭县花江镇花江中学 561300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生活化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初中地理教育领域内的一种重要趋势和实践方向。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借助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显著提升地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文章不仅系统分析了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还详细阐述了多种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旨在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地理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实践应用

正文


引言:

地理,作为探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其实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过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单纯知识灌输,忽视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为了打破这种僵局,生活化地理教学崭露头角,它倡导将地理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点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地理的乐趣与实用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生活化,易于理解

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知识生活化”,即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方法认识到,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身边的事物相联系,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大大激发,同时知识的难度也会在无形中降低。

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这一复杂概念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只是简单地列举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而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家乡的气候特点进行讲解,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四季的变化,记录气温和降水的数据,然后与课本上的气候类型特点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气候类型的概念,还能够学会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实践经验,加深记忆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来获得地理知识,往往比单纯听讲或阅读更加有效。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实地考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自然地理景观或人文地理遗址进行考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例如,在考察河流地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河流的流向、河床的形态以及河岸的植被等特点,然后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除了实地考察外,观察自然现象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实践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观察并记录某些自然现象的变化情况,如日出日落的时间、月相的变化、风向和风速的变动等。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

(一)观察自然,感知地理

1. 日常天气变化,气象知识讲解

日常天气变化是学生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每天的天气预报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和分析天气变化,从而将抽象的气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例如,在每天的地理课上,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并解读当天的天气预报。通过预报中的气温、降水概率、风向风速等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会下雨?为什么气温会有所下降?这些天气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气象原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天气现象,如雨水的形成过程,来讲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教师可以解释,当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降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蒸发、凝结、降水等多个步骤。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雨水的形成原因,还能够对水循环这一重要的地理概念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例如,可以让学生每天记录气温、天气状况等信息,并尝试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规律。

2. 季节更替现象,地球运动解析

季节的更替是另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地理教学中必须涉及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季节更替现象的讲解,向学生揭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运动的直观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植被的变化等。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经历不同的季节?季节的变化与地球的哪些运动有关?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演示工具,如地球仪和手电筒,来模拟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通过演示,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角度保持不变,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段接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如古代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季节变化的差异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地球运动模型,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利用媒介,拓宽视野

1. 新闻时事报道,地理事件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新闻时事报道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它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世界地理事件的窗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地理事件,如地震、洪水、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转化为地理教学的生动素材。

例如,当地震发生时,教师可以迅速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地理数据,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成因,解释地震波的传播原理,讨论地震对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地震这一地理现象,还能学会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同时,新闻时事报道中的地理事件还往往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例如,通过分析洪水灾害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2. 影视作品欣赏,地域文化了解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欣赏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影视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窗口。

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如反映非洲草原生活的纪录片、展现北欧冰雪世界的电影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影片中的地理要素,如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建筑风格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背景。

同时,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往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例如,在观看一部反映古代丝绸之路的影视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丝绸之路会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 家乡地理考察,增进乡土情感

家乡,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情感的归宿和记忆的起点。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地理考察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情感的回归。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家乡的山川河流、气候特点、植被分布以及人文景观,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并让他们思考这些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家乡地理考察,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地图制作活动,提升空间认知

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制作地图是一项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活动。通过制作家乡地图或学校平面图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提升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

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向学生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和制作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如家乡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线路等,并让他们尝试将这些信息整合到地图中。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并选择合适的符号和色彩来表示这些信息。这样的制作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完成地图制作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通过互相观看和评价彼此的地图作品,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吸取他人的优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地图的制作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地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四)生活案例,辅助教学

1. 旅游经历分享,地理知识融入

旅游,作为一种亲身体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学习资源。在地理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当学生分享他们游览某地的见闻和感受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让学生自发地去探索该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例如,一位学生分享了他在云南丽江的旅游经历,提到了丽江古城的美景和纳西族的文化。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丽江位于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解释其独特的气候成因,以及这种气候如何影响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通过这样的分享和讲解,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分享中收获成长。

2. 日常生活现象,地理原理剖析

教师可以细心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变化等,利用这些现象向学生剖析背后的地理原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日出日落的时间,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更替。通过对比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同样,通过观察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教师可以向学生揭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了影子的长度。

(五)跨学科整合,综合运用

1. 地理与历史结合,文明发展探讨

地理与历史,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受到了其所在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例如,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孕育了灿烂的埃及文明。再如,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与其多山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这种地理环境促使希腊人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明的兴起、繁荣与衰落。例如,讨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或者分析欧洲地理位置对其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促进作用。

2. 地理与环保联系,生态意识培养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向学生阐述这些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地理因素如何影响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环保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地理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使地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实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地理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小明.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2023(6):496-498.

[2] 喻元敏.探究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