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摭谈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能力 培养
正文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讨论、操作等手段主动发现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探索过程既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发展、产生新认识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现实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广阔的思维空间——自己提问题,自己找规律,自己总结结论。因此,新课的引入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于教师扮演问题的提出者,自己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虽然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并非适合于每一节课,而且这种做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占用的时间很少,改革的幅度也不大,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这样长此以往坚持去做,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这样的教学将会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二、设疑质疑,自主探究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具有稍高于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困难水平,能引起学生智谋的认知冲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这种求知的内驱力,思维便开始起步,学生便产生一种问题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制造悬念,使其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例如,我在教一年级小学生认识“小括号”时是这样设计的:有一位小朋友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他有几块糖?教师边说边出示投影:左边两块糖,中间三块糖,右边七块糖。教师再启发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列的版式是2+3+7,先算3+7得10,再算2+10得12,这时教师问:“3+7在后面,你为什么先算3+7呢?”这样就出现了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向培养自主意识的方向发展。
三、自主探究,体验生成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历经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各种三角形,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面积相等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请同学们尝试拼摆。学生经过拼、量、凑等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教学一改以往只给学生提供几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使学生一拼就对,一试就灵的做法。学生有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满怀欲望的期待,操作失败的痛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等情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学生真正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探究知识奥秘的乐趣。
四、借助想象, 大胆猜测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较大的发现。猜测是学生首创的“点睛”之笔。当然,这里的猜测是建立在学生探索研究基础上的一种合理想象,不是不着边际的猜想。让学生在探索基础上进行乱猜,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后才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几个长方形,把它们的长、宽、高、面积分别填入实验报告单中,认真观察每组数据,你会有什么发现?并完成实验报告单中的相关内容。在完成以上的一些探索过程之后,借助想象,让学生猜测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时猜测具有方向性、目标性。学生猜得合理,想得合理,学生思维在探索后迸发出智慧的创新火花。学生在尝试了大胆猜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验算进行释疑验证,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探索的信心。
五、深化练习,应用拓展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必须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设计以实践为主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广阔的空间;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学生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寻找恰当的解题策略,追求优化和方法的迁移等,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
六、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是说,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指标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分;评价的方式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探究发现的机会,还要让学生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总之,新时代的小学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会学习,不断开启他们学习的不竭之源,变“倒水”为“开源”,才能让学生自学萌发创新意识,坚持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创造力也会不断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将来作为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