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 核心素养 音乐欣赏 教学策略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音乐鉴赏是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但同时,音乐又是最常出现在我们周围的艺术形式。每个人的音乐品味不一样,涉及的音乐领域不一样、喜欢的音乐风格不一样……但同时,又有很多人抱怨没有音乐细胞,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听不懂音乐。
一、音乐欣赏的内涵
如何去理解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什么,不仅是音乐理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是演奏者、欣赏者需要了解的问题。从理解作品的角度看,二者的审美活动性质是基本相同的。表演者想要了解作曲家的表现意图,或是自己的演奏具有某种表现力,单靠自己朴素的音乐感受力是不够的,了解并按照音乐的表现规律去处理音乐作品,才能使自己的音乐表演获得明确的表现性。同样,如果欣赏者能够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表现意图,从而强化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欣赏者判断音乐作品解说的准确性。
千百年来,作曲家一直在尝试用音乐来表现那些听觉之外的对象,标题音乐就是这种尝试的典型表现之一。但作曲家在音乐中表达的意境能否被广大听众所领悟,就不是作曲家的意愿所能决定的了,其关键在于能否在创作过程中把握和运用音乐表现的规律。遵循音乐表现规律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能够使听众感悟和理解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反之,无论作曲家怎样解释音乐,听众都无法从音乐中听出作曲家想要表现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寻找音乐作品的结构、体裁,从而既能有效地传达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再通过音乐要素作进一步探索。
二、音乐的基本要素
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了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在音乐欣赏中,应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并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不断丰富听者的情感体验,提搞其情感强度。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1、依据学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欣赏水平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合理的安排音乐欣赏,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选择音乐教材上面首先要选一些韵律简单的,节奏欢快的,让学生从简单的韵律入手学习,欢快的节奏环境课堂气氛。其次,再近一阶段的教学材料选择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播放,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通过与之前的音乐相比较,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层次水平,教学力度逐渐的深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所接受,使得学生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
2、 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小学的阶段更是如此,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处于好奇的时期,这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集中注意,亲身体验感知,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2],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把音乐进行理解。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营造一个恰当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播放音乐时可以做一些趣味性的解说,这样不仅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为学生加深了印象。
音乐欣赏即课标文本的“感受与鉴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实际教学中,对于音乐中的情感及人文内涵小学生很难通过听旋律、节奏等来准确理解。音乐欣赏很难真正触动孩子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也就形同虚设了。鉴于此,笔者近年来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如何让小学生感受音乐内涵,通过聆听来创想音乐、体验音乐、创想音乐、升华音乐,将从音乐中听到的旋律、节奏、声音整合成画面、文字、动作进行表达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做法,形成了一点认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完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如何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的呈现他们。绘画应该一种很好的呈现方式。小学生对情感的表达也比较直观,除了语言文字外,他们更喜欢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象的、直观的视觉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音乐主题。
音乐欣赏需要学生用心去聆听,并在聆听中去感受、体验、想象、升华。同时,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感受,通过听、想、唱、画、演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中去,用音乐这道光将学生的耳朵叫醒。
3、改进教法,感受律变,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对于现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理念来看,世界各地对音乐教育理念都有所不同的理解。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听觉感受,感受音律的变化,让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下,用肢体语言把韵律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使学生融入到音乐中来,用自己的表达形式把对音乐的理解进行表达,激发学生的欣赏能力。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不仅增添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自主发挥,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亲身感受音乐带来的奇妙感觉。
4 、积极引导,及时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对于学生存在的优点要积极鼓励,教师要及时表扬,对于学生存在的缺点,教师也要明确的指出,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往往教师在对學生提出建议时,学生的情绪会表现的失落,这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遇到这种状况要及时的为学生疏导心理,并且告诉学生教师给的建议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不代表学生的积极表现是错误的,要正确的疏导学生心理。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器材,营造课堂气氛,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场景充分想象,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并且积极发表,在学生的言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及时疏导学生的整体观点[4]。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音乐评价中根据教师的意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将不完善的地方积极改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聪怡.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51.
[2]陈琴.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漫谈[J].魅力中国,2018,(5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