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优化策略
正文
一、双减政策对于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时代向前大步迈进的同时,教育事业也不能停滞不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依靠大量的练习时间堆积和反复的习题训练提升学生成绩。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时效性,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时间的投入。为紧跟“双减”政策的步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优化提升:
作业设计方面,政策倡导的是“质优量减”的原则。这意味着,每一份作业都应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精心策划,旨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非浅尝辄止。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性练习,增加更具启发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作业成为学生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的桥梁。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只有将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经营好才能根本上提升教学时效。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等方法,还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双减”政策还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尤为关键,我们以“四则运算”这部分内容教学为例展开论述。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精准把控,对于“四则运算”的教学尤为重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我们可以确保课堂时间既不过于紧凑导致学生难以消化,也不过于松散而失去焦点。在教授“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运算概念,随后逐步深入,解决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如进位、借位、乘法分配律等,确保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设问、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运算规律,发现运算中的奥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四则运算来解决,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确保他们掌握扎实的运算基本功。这包括但不限于正确的运算方法、良好的运算习惯以及灵活的解题思维。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适时的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运算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作业设计
限时、分层、有效、有趣,以这些原则为依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减少作业数量,提升作业质量。 此外还要丰富作业形式,采用互动型、合作型、展示型等多种作业形式,带动学生在总结复习中反思数学知识,在练习中深化知识应用。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针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优化作业设计成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我们遵循限时、分层、有效、有趣的原则,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促进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
限时作业,意味着我们为学生设定合理的完成时间,避免过度负担,同时鼓励他们提高解题效率。在“三角形相关知识”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限时完成的题目,如快速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或周长等,让学生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巩固课堂所学。分层作业,则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题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上得到挑战与提升。对于三角形的教学,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侧重于基础性质的识别和简单计算,而高层次的学生则可以探索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更高级别的应用。有效作业,强调作业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精选题目,确保每道题都能精准覆盖三角形知识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同时,作业反馈也是关键,通过及时的批改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趣味作业,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三角形相关知识”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融入生活实例、趣味游戏或创意项目等元素,如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或解决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趣味谜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限时、分层、有效、有趣的作业设计,我们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高效、个性化和有趣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掌握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巧妙应用信息化手段
教师还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抓取短视频平台上的相关知识点视频或片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具象化。利用软件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小学“乘法知识”的教学为例,巧妙应用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并实践互联网资源与数字化工具在乘法教学中的应用,力求让抽象的乘法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首先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上精选与乘法知识紧密相关的视频或片段,如生动的动画演示、贴近生活的实例解析等,以此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利用动画展示“苹果篮子问题”,通过一次次增加篮子里苹果的数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从而建立起对乘法概念的初步认识。而知识具象化,则是信息化手段在乘法教学中的另一大亮点。利用专业的教育软件或APP,我们可以将抽象的乘法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图表或互动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授乘法分配律时,可以通过软件展示一个长方形被分割成多个小长方形的情景,让学生看到如何通过将长方形的一边分割成几个小段,再将另一边与这些小段分别相乘后相加,得到整个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乘法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也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选择,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优化作业设计、巧妙应用信息化手段以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等策略,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构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曲鑫. 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究[C]. //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3.
[2]郭海清. 基于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 互动软件,2021(7):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