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师范类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正文
本文系2023年度白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大思政’视域下师范类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研究”
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在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委员时,特别强调了思政课程的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还应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他指出:“‘大思政课’的运用应当得当,必须与现实紧密相连。”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导,2022年7月,教育部联合其他九个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大思政课”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一、“大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
为了满足文章研究的需求,本文首先阐明“大思政”与传统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关系,一些学者指出,在“大思政”的语境中,思政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标志着思政课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大思政”是在传统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深化,本质上仍然是思政课。2022年10月25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发表文章《把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强调学校思政课构成了“大思政”的核心。基于这些观点,作者认为“大思政”代表了思政课建设的新方向,它是一种建设理念和指导原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思政”的理念来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
二、“大思政”视域下师范类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
在“大思政课”目标的指引下,思政课程的建设必须以教师为核心,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才能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构建“大思政课”时,我们必须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功举办,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还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应遵循的“六要”准则,包括政治立场坚定、情感深厚、思维创新、视野开阔、自律严格和人格端正。因此,我们需探讨如何从这“六要”准则出发,系统地研究如何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以满足“大思政课”的要求,并成为真正的“人师”。
综合“六要”准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这三个核心领域。
思政课教师应持续提高其政治素养,确保政治立场坚定、情感深厚。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地阐述政治观点,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政治意识要强烈,政治立场要高远,同时,还应怀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是思政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遇的大变革之际,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思政课教师将无法引导青年学生辨识是非,对重大社会和国际事件形成理性而清晰的认识。当然,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思政课教师保持政治敏感性的强大动力。只有心怀家国,才能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关注世界、时代和社会,从而挖掘出富有生命力的思政教学素材,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 思政课教师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保持思维的创新性和视野的广博性。常言道“学高为师”,作为思政课教师,首要任务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培训,坚持阅读原著和原始文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务求深入理解并融会贯通,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到扎实有效,向学生传授真理。同时,思政课教学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更新。面对思维敏捷、信息获取渠道广泛、视野不断拓展的00后大学生,思政课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思维模式,拓展知识储备,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洞察事物本质,深入、透彻地理解并阐述道理。
3. 思政课教师需持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严格自律,保持正直的人格。常言道,“身正为范”,作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职责,必须锤炼自身,做到严于律己,人格高尚。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应保持高尚的道德风范,以身作则,敬业奉献,坦荡无私。只有亲近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传授知识。教师还应关心和爱护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稳固地立足于讲台。
(二)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大思政课”的构建,旨在深入、透彻、生动地阐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持续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深度以及亲和力和针对性,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思政课程的教学必须不断革新,采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首先,教材内容必须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在全面理解高校思政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以及各种官方网络资源、地方案例、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背景和日常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形式,使理论贴近现实、简化理解。同时,应多组织思政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内化知识,从而在行动上得到体现。其次,必须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堂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场所,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是每位思政课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教学手段上,鉴于信息时代的特性,课堂教学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思政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客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同时,可以依托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分组任务、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方式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可适当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大思政课”的构建必须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期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
一方面,校内思政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可或缺。除了要充分利用思政小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外,还应构建校内大思政育人模式。这包括与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合作,或者依托思政社团、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定期开展思政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邀请道德模范、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等进行思政讲座;并利用校内思政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宣传长廊、食堂、图书馆等场所进行思政实践训练和宣传。
另一方面,校外思政资源的利用同样重要。校外资源主要包括地域资源和校际资源。首先,应结合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历史场馆等,开展定期的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爱国情感、历史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既学习其他院校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优秀经验,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兄弟院校的思政资源,甚至共同开展校际合作育人活动。
三、结语
思政课的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各师范类高等院校需不断推陈出新,改革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大思政课”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善用大思政课”的有效途径,旨在使思政课程成为学生喜爱、乐于学习、愿意聆听的课程,从而真正实现为党培养人才、为国家培育英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洁,杨华.“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3):81-85+97.
[2]李沂蔓,王芳.“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世纪桥,2023(05):82-84.
[3]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3,23(02):62-69.
[4]张燕.“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四维”立体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69-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