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探索——以艺术与科学为例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庞琪

​东营市东营区文汇街道第二幼儿园 257100

摘要

跨学科融合教育作为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趋势,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本文以艺术与科学融合教育为例,探讨其在幼儿园中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幼儿认知实际,分析该模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幼儿教育;跨学科融合;艺术与科学

正文


一、引言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通过感知、操作和探索来认识世界。跨学科融合教育将艺术与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综合、丰富和有趣的学习环境。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探讨艺术与科学融合教育的教学策略,并分析其对幼儿认知、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跨学科融合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认知发展

跨学科融合教育通过整合艺术与科学等多领域知识,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环境。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更促进了其认知结构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幼儿不仅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具体经验,还学会了将这些经验抽象化、概念化,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认知框架。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还促进了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创新思维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为幼儿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艺术创作的自由性与科学探索的严谨性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在这种环境中,幼儿能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将个人的想象与创意转化为具体的作品或解决方案。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教会了他们如何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复杂问题,从而激发其创新潜能的无限性。

(三)培养综合素养

跨学科融合教育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教育中,幼儿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持续探究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综合素养的养成,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度整合的教学策略,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艺术与科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革新,更是对幼儿认知发展、创新思维培养以及综合素养提升路径的深刻探索。该方法通过构建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任务,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直观的艺术表达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趣味性的学习平台。

项目式教学法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行为。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通过感知、操作与体验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项目式教学法恰好契合了幼儿的这一认知特点,它鼓励幼儿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估全过程,自主探索并整合艺术与科学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小小建筑师项目的设计为例,项目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同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需与幼儿共同讨论项目主题,明确项目目标,并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设计构想。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在建筑模型的设计阶段,幼儿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理解,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模型。这一过程促进了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掌握一定的手工技巧,如切割、粘贴、拼接等,这些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对幼儿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他们理解并应用力学原理的直观途径。通过亲手搭建模型,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

项目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估与反思。在小小建筑师项目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幼儿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促进他们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相互评价与学习,幼儿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借鉴他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体系。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与指导,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与目标。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这一过程促进了幼儿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在项目式教学中,幼儿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思路、运用新的材料与技术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协作。在小小建筑师项目中,幼儿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等社会技能。

(二)故事情景教学法

故事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高度整合性的教学手段,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艺术与科学知识的桥梁。此方法不仅通过叙事和角色扮演等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还巧妙地将艺术创作的元素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既富含科学逻辑又充满艺术想象的情境世界。

彩虹的形成教学为例,该情境以科学的真实性为基础,通过讲述阳光穿过雨滴发生折射与反射,最终形成彩虹的自然现象,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科学知识框架。这种科学情境的构建,要求教师在故事讲述中精准把握科学原理的核心要素,以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方式呈现,确保幼儿能够在情境中准确捕捉并理解关键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该情境又融入了艺术的想象与创造。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不仅是科学原理的探索者,更是艺术表现的主体。他们通过扮演雨滴、阳光等角色,将个人情感与想象融入角色之中,使原本冷冰冰的科学现象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创作彩虹画或制作彩虹模型的过程,更是幼儿艺术潜能的释放,他们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艺术语言,将自己对彩虹形成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以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科学认知与艺术创作的无缝对接。

故事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其情境互动的深度体验。在彩虹的形成教学中,角色扮演成为了幼儿深度参与情境、体验科学原理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阳光、雨滴等,不仅能够模拟出彩虹形成的物理过程,还能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角色的情感与行为逻辑。这种角色代入式的体验,使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从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同时,情境互动还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社交技能的发展。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协作完成任务,共同探索科学现象。这种合作与交流不仅加深了幼儿之间的友谊,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此外,幼儿在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同伴和教师的认可与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表达艺术的热情。

故事情景教学法在促进幼儿认知结构发展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成效。在彩虹的形成教学中,幼儿最初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境和角色扮演来感知和理解彩虹这一科学现象的。这种具象化的学习方式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助于他们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然而,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教师需要引导幼儿逐渐从具象的情境中抽离出来,思考并概括出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这一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过程,实际上是幼儿认知结构动态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想象、推理等认知能力,将零散的科学现象和艺术元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这种认知结构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幼儿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能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故事情景教学法在促进幼儿创新能力与审美素养提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彩虹的形成教学中,幼儿通过创作彩虹画或制作彩虹模型等艺术活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培养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能力。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创作作品,既展现了个人风采,又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此外,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和表达,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

(三)实践探究教学法

实践探究教学法,作为一种深度融入幼儿学习过程的教育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与反思,促进幼儿对科学原理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双重理解与掌握。这一方法不仅强调了知识的实践性,还注重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鼓励他们在探索与创造中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与审美观念。

种植活动”教学为例,实践探究教学法首先体现为幼儿直接参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操作,如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更是幼儿与自然环境深度互动、建立联系的过程。通过亲手种植,幼儿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种子如何破土而出,幼苗如何茁壮成长,直至开花结果。这种直观体验为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感性材料,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过程及规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关于生命科学的基础认知框架。

实践探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探究。在种植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例如,幼儿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慢?为什么同一株植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生长状况会有差异?这些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记录并尝试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比较、分析等,还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探究教学法中的艺术表达环节,是幼儿将内心感受与外在观察相结合,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幼儿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变化,不仅是对科学现象的客观记录,更是情感与认知的深刻表达。绘画时,幼儿可能会选择鲜艳的色彩来描绘花朵的绽放,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叶片的纹理,这些艺术元素的选择与运用,反映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敬畏。摄影则让幼儿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捕捉植物的美,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与审美能力。艺术表达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情感的发展,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到成就感与满足感。

实践探究教学法在种植活动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科学认知为艺术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而艺术表达则加深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发现植物向光性这一科学现象,并尝试通过绘画或摄影来展现植物如何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整生长方向。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掌握了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还通过艺术手段将这一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科学认知与艺术表达的相互促进。

实践探究教学法在种植活动中的应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促进了幼儿科学素养与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使他们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艺术审美与表达能力。其次,它培养了幼儿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它加深了幼儿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与尊重,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与责任感。

四、结语

跨学科融合教育在幼儿园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艺术与科学为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强巴央珍,李亚烜,刘嘉男. 跨学科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J]. 才智, 2024, (14): 65-68.

[2]龚春萍. STEAM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J]. 教师, 2024, (11): 99-101.

[3]辛建丽. 创新幼儿教育理念 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J]. 家长, 2024, (03): 168-170.

[4]查琳琳. 儿童绘本在幼儿教育专业中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 [J]. 职业, 2018, (25): 80-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