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超宽带定位;精益化管理
正文
引言:电力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输变电工程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能传输和分配的任务,其规模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本系统基于精益化管理理念,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入手,重点聚焦人的不安全行为管控,通过"制度+技术"双管齐下,构建全方位、动态化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网,实现对人员、设备、环境的精准管理,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系统由人员定位系统、现场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科学的管理闭环[1]。
(一)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是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直接决定着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本系统采用超宽带(UWB)无线定位技术,克服了传统RFID、WiFi定位精度低、穿透性差等缺陷,能够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系统由定位标签、基站、服务器、可视化软件等部分组成,施工人员佩戴装有UWB芯片的定位标签,在现场布设的基站接收标签信号并将数据传输至服务器进行解算,由可视化软件直观呈现人员实时位置、轨迹回放、区域报警等信息。根据交叉定位原理,只需四个基站即可实现三维定位,大大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和建设成本。
(二)现场管理机制
科学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有序进行的基石。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制定严谨细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岗位职责,规范作业流程,细化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加大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力度,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筑牢思想防线。针对临时用电、吊装作业、动火作业等关键环节,实行"一岗一责""一机一档"等专项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控。遇特殊天气、重大节假日等时段,制定专项安全方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各类隐患[2]。
(三)现场管理组织架构
健全的组织架构是开展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安全管理部,配备专职安全员,对现场安全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同时,成立若干个安全小组,由各作业队长担任组长,负责对本作业面的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项目部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总结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安全管理部每日对现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跟踪整改到位。各作业队坚持班前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每名员工掌握安全注意事项。多维度、立体化的组织架构,为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和制度保障。
二、基于超宽带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一)人员定位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以UWB技术为核心,采用分布式架构,可灵活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地形的输变电工程。硬件由定位标签、基站、汇聚节点三部分组成。定位标签佩戴于作业人员安全帽或臂章等部位,内置UWB芯片和传感器,可实时采集人员位置、生命体征等数据。基站布设于现场主要建筑、塔架等关键位置,用于接收标签信号并将数据传输至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部署于现场办公区,负责数据过滤、压缩和转发,最终将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硬件选型需充分考虑定位精度、覆盖范围、功耗、成本等因素[3]。本系统定位标签采用DecaWave DWM1000芯片,静态定位精度可达10cm,电池续航超过1年;基站选用CC1352R片上系统,集成了ARM Cortex-M4处理器和多协议无线收发器,满足低功耗、高可靠需求。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所需硬件配置存在差异,设计时应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比,具体配置标准见表1。
表1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人员定位系统硬件配置
电压等级 | 定位标签数量 | 基站数量 | 单站覆盖半径 | 汇聚节点数量 |
35kV及以下 | 50个 | 20个 | 100m | 2个 |
110kV | 100个 | 40个 | 150m | 3个 |
220kV | 200个 | 60个 | 200m | 4个 |
500kV | 300个 | 100个 | 250m | 5个 |
750kV及以上 | 500个 | 150个 | 300m | 6个 |
(二)人员定位系统功能设计
为满足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需求,本系统设计了定位跟踪、电子围栏、越界报警、视频联动、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对人员、区域、设备的精细化管控。
1.定位跟踪。连续记录人员位置变化,生成实时轨迹,并可按时间、人员等维度进行历史回放,直观呈现人员作业动态。
2.电子围栏。在危险区域、禁止区域设置虚拟围栏,当人员误入时及时预警提示,并联动现场音视频设备,引导人员安全撤离。
3.越界报警。针对塔架、管廊等特殊作业场所,设置高度阈值,当人员超出安全高度时自动语音提醒并向主管部门报警,防止高空坠落[4]。
4.视频联动。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接,实现人员定位与画面叠加,并可根据定位数据自动调整摄像头焦距和跟踪目标,提升预警响应速度。
5.数据分析。采集人员位置、时间、活动频次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人员行为进行建模和风险评估,为优化布局、完善制度、纠正违规提供决策参考。
上述核心功能的有机结合,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人员安全防护网,大幅提升了现场安全管控水平。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可拓展姿态识别、远程交互、专家诊断等功能,为打造本质安全型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三、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系统软硬件是现场安全管理的物质载体,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是保证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本章从硬件选型、软件架构、接口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硬件系统设计
定位系统硬件主要包括定位标签、基站、汇聚节点、服务器等,外场设备需满足防水、防尘、防腐蚀、工业级电磁兼容性等要求。定位标签搭载UWB定位芯片和多种传感器,采用IP67防护等级外壳,内置锂电池,支持无线充电[5]。基站采用分布式部署,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市电混合供电,配备2*2 MIMO天线,提升信号覆盖范围。汇聚节点采用工业级计算机,配置千兆以太网口、4G LTE cat.6模块,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服务器采用DELL R740机架式服务器,配置2路Intel Gold 5218处理器,512G内存,4T SSD硬盘,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处理需求。硬件参数如表2所示。
表2定位系统主要硬件参数
设备类别 | 硬件参数 |
定位标签 | UWB芯片:DW1000,Flash:256KB,传感器:加速度计、气压计,续航:1年 |
基站 | 处理器:CC1352R,天线:2*2 MIMO,供电:太阳能+市电,防护:IP65 |
汇聚节点 | CPU:Intel i5-8500,内存:16G,存储:512G SSD,通信:千兆以太网+4G |
云服务器 | CPU:2*Intel Gold 5218,内存:512G,硬盘:8*4TB,RAID:RAID10 |
(二)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下位机程序主要负责硬件底层驱动、数据采集处理和网络通信等任务,针对不同硬件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代码复用性和可移植性。定位标签嵌入式软件基于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调用DW1000 Driver实现定位数据解算,调用ST LIS2DH12驱动采集加速度数据,调用Bosch BMP280驱动采集气压数据,调用TI CC1352R SDK完成数据打包和发送。基站软件可基于OpenWRT或Raspbian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调用UHD驱动完成天线阵列的波束赋形,调用Packet Forwarder程序将数据转发至汇聚节点。汇聚节点软件采用Python语言,基于Scrapy框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压缩,基于MQTT协议与云端服务器通信。
(三)上位机软件设计
上位机软件采用B/S架构,前端使用Vue.js开发,后端采用Spring Boot+MySQL提供RESTful API接口。系统遵循微服务设计理念,划分为用户管理、定位管理、告警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服务,各服务之间通过Apache Dubbo实现通信。前端重点开发实时定位、轨迹回放、电子围栏、报表统计等功能模块,借助图表、百度地图API等工具库,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后端重点设计MySQL+HDFS+HBase的存储方案,采用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优化措施,提升查询性能。同时规范接口参数,完善调用流程,确保与下位机的无缝对接。系统整体采用容器化部署,引入编排工具,支持弹性扩容和故障自愈。
四、工程案例
(一)某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概况
以某±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线路全长3324km,跨越8个省区,设计输送容量800万千瓦,投运后将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地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工程于2018年12月开工,计划2025年建成投产。施工内容涉及杆塔基础、组立、架线等环节,累计投入施工人员约5000人,机械设备1000余台,呈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给现场安全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二)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
经过充分调研和方案比选,项目部决定引入基于UWB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硬件方面,在各施工作业面和临建区共布设定位基站500个,为3600名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配备了定位佩戴,实现了关键区域的信号全覆盖。在特高压塔附近划设40余处禁入区,在施工便道、材料堆放区等设置30余处限速区。软件方面,开发了集人员定位、轨迹回放、告警推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与气象、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联动分析。管理人员可通过大屏幕实时查看人员分布热力图,并可自定义人员和时间段进行轨迹回溯,直观掌控人员作业动态。当发现人员误入危险区域或出现长时间静止等异常情况时,系统自动语音提示并向总控室报警,第一时间引导人员撤离或组织施救,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
(三)应用效果评估
自2019年9月系统正式投用以来,各项功能运行平稳,定位精度稳定在30cm以内,响应时延小于1s,有效满足了现场安全管理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系统累计采集人员轨迹数据80亿条,触发各类预警5300余次,检测到重大危险行为18起,成功避免3起势必导致人员伤亡的险情。2022年现场检查发现"三违"行为180人次,同比2021年下降46.7%。得益于系统的科学调度,日施工人员到位率从92%提升至98%以上。实践表明,智慧安全管理系统将人的行为管控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各环节,从源头消除违章隐患,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依法治安提供了有力抓手,受到了各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
结语
输变电工程关乎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然而,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工序交叉频繁,各类风险错综复杂,给现场安全管理带来严峻考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智慧安全管理系统建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以某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探索实践了融合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现场安全管理新模式,为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未来,随着装备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作业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将助推输变电工程安全管控能力再上新台阶,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双碳"目标,谱写电网建设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虞黎华.浅析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设备工程,2023(19):68-70.
[2]于江跃.大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4(4):111-114.
[3]郑建勋.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3(5):14-17.
[4]杨玉庆.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研究[J].电力系统装备,2023(10):33-35.
[5]庄翔华.110 kV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组织设计的研究与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8(18):1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