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兴趣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于荣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邮编:445300

摘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探讨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习兴趣。项目式学习通过设置现实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氮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糖类等知识。本文旨在详细阐述四个教学步骤,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高中化学;学生兴趣

正文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高中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实践与探索的机会。而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正好契合了化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

一、基于实际问题设计项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项目式学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应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提出与化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例如,针对“氮及其化合物”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化肥使用问题入手,提出“为什么不同种类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这一问题。在设计情境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解氮及其化合物时,不妨从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氮肥的使用展开,引导学生思考氮肥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其次,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空间。开放性问题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从多维度思考,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讨论无机非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如何在建筑和环保等领域中应用,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最后,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钻研。例如,关于铁及其化合物,教师可以设计“为什么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其他金属不容易生锈?”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铁的化学性质。

二、探索与实验结合,促进知识理解与应用

在第二阶段,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探索,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如何利用硅酸盐类材料制作环保建筑材料的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些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一步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例如,在探究糖类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实验室反应验证糖类的还原性和水解反应,并观察不同种类的糖类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变化。

为了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思路,如“为什么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沉淀?”“如何判断糖类是否发生了完全水解反应?”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还能够促使他们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引导项目成果展示与交流,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自主性

在项目式学习的第三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对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促使他们在表达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和自主性。这一阶段是学生将前期通过实验和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展示自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关键。例如,在关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件、模型或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他们关于硅酸盐材料在建筑和环保领域应用的项目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科学在现实中的运用,并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成果展示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在项目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可能的改进方案。例如,针对糖类化学性质的研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详细阐述他们在实验中如何验证糖的还原性和水解反应,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这些化学性质在食品工业中控制糖类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展示过程中不仅局限于实验室的发现,还要将知识延伸到更广泛的实际应用中去。

此外,展示环节也是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反馈的重要阶段。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各自项目的亮点,借鉴他人提出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探讨氮肥的应用时,不同小组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探讨氮化物在农业中的作用,有的小组可能关注氮肥的化学反应,有的小组则可能重点分析不同氮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项目反思与评价,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在项目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反思与自我评价,这不仅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个人反思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思考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与挑战。例如,学生可以思考“在探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过程中,我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在糖类化学性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还能够促使他们发现自身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中的优缺点,从而在后续学习中加以改进。

集体讨论与评价则侧重于整个小组对项目的反思和总结。例如,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讨论“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每个成员的特长?”通过这种集体反思,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并通过相互交流与反馈进一步完善团队合作的机制。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知识点的项目中,如氮及其化合物或铁锈生成过程,学生能够通过集体反思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在团队讨论中提出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的方法。

为了确保反思与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评价指标,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例如,可以从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效率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并提供改进建议。例如,对于实验结果不够理想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考虑过其他实验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或“能否在项目的初期阶段设计更详细的实验步骤?”这些反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还能够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总结:

通过项目式学习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学生能够在探究与实践中深入理解复杂的化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学习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应用,推动了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凯.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研究, 2022(3): 45-50.

[2] 王明华.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 化学教育, 2023(5): 38-42.

[3] 李文涛.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式学习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教学, 2021(2): 27-31.


...


阅读全文